位于四川北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里,收藏著一件特別的文物——一輛救護車。它靜靜停在紀念館后廣場,與挖掘機、沖鋒艇等大型文物一道,講述著抗震救災中的一個個感人故事。
13年前,嚴旻輝就是駕駛這輛救護車,從千里之外的江蘇無錫趕到汶川地震的重災區——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的老縣城。這是四川省外最早進入北川支援的救護車之一。它連續奮戰了28個日日夜夜,行車1.2萬多公里,運送重傷員50多人次。
當時,無錫市急救中心響應支援四川災區的號召,調集5輛裝備最好的救護車和10名經驗豐富的駕駛員,組成赴川抗震救災急救車隊,歷經54小時、披星戴月趕到綿陽。分配任務時,參加過1998年抗洪和2003年抗擊非典的嚴旻輝主動請纓,和同事紀新賢一起奔赴災情嚴重的北川。
北川老縣城建在一個山坳上,被大山包圍。一路上,嚴旻輝看到許多滾落到公路上的巨石以及被碾成鐵皮的轎車、中巴車。
嚴旻輝到達北川縣城前,一輛本地救護車剛遭遇泥石流,車內人員不幸殉職。“當時的路況很危險,不斷有石頭滾下來。”他回憶。
但救人的使命感戰勝了對災難的恐懼。在災區的28天里,嚴旻輝和紀新賢馬不停蹄地把北川和周邊地區的傷員送到綿陽的醫院,還一次次協助運送物資和救援人員。
有一次,他們接到將一名重傷員轉到綿陽的任務。這名傷員腰椎骨折、右小腿骨折、腹部內傷,小腹鼓得像氣球。駛進一段2公里長的隧道時,車內陷入黑暗,小石塊不停地“噼噼啪啪”砸到車頂上。為了安撫傷員,紀新賢主動和他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傷員不住點頭,淚水順著眼角流了下來。
“那段時間有很多感慨,同時也有一種自豪感,因為我是救人的,感覺這份工作很神圣。”嚴旻輝說。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無錫赴川抗震救災急救車隊隊長張洪義說,運送傷員途中,他見過十二三歲的孩子們手拉手,主動攔住過往的社會車輛,讓救護車先通過。還有一次,洗車店把救護車的里里外外擦洗得一塵不染,但老板怎么也不肯收下洗車費。
在四川北川,如今建起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幾年前,紀念館向無錫市急救中心征集了這輛救護車。
“2019年5月11日,這輛救護車運抵我館。經過專家組的鑒定,這輛救護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紀念館解說員魏薪橙說。
(新華社成都6月6日電)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