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場所免費開放 設施“片刻可達” 業態豐富多元
我市“15分鐘服務圈”精準供給公共文化
綿陽新聞網訊 6月26日,星期六,市民曹為國帶著老伴走進市博物館,正在一樓大廳展出的“回望百年路非遺譜新篇”2021綿陽非遺成果展引起他們的關注。
曾經的市博物館,因為場地受限無法進行館藏文物展示;如今,綿陽博物館新館成了市民日常文化休閑的打卡地。2010年9月,市博物館啟動異地重建,2016年,綿陽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43527.94平方米,集文物陳列、歷史陳列、自然陳列、非遺陳列等于一體,市民享受公共文化福利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在綿陽文化事業發展中,“五館”免費開放,市民可享受福利,而市博物館僅是其中之一。
市圖書館自2014年開始推出了“你選書我買單”項目,提升面向市民的有效閱讀服務,而少兒閱讀廳、殘疾人閱讀服務、流動圖書館的亮相和遍布各地的分館、自助圖書館等,滿足不同市民在不同時段的閱讀需求。
市文化館常年開設的公益培訓,培養了一大批民間文藝演出團隊,常年活躍城鄉,2021年推出的“點單式”課程,設置個性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
在綿陽美術館、梁時民美術館、越王樓美術館,常年開展的藝術展覽,吸引了大量市民的關注與熱捧。同時,免費開放的紀念館、全市各鄉鎮文化站和全覆蓋的農家書屋、社區書屋,以及常年開展的送文藝進社區、進鄉村等惠民演出,公共文化服務成為“種文化”的有效載體,構建起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15分鐘、鄉村10里”的公共文化服務圈,讓市民每天走出家門,就像在逛“文化超市”一樣,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福利。
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血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到文物保護,綿陽在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中,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走進市民生活”,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推動“文化+旅游”,通過文創探索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讓文化為經濟發展助力賦能。
2019年8月,綿陽印發《關于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游強市的實施意見》,通過實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研學旅游促進工程、文創產品開發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文藝精品創作展演工程、文旅開放合作工程、“文旅”+融合創新工程等七大工程,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從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到文旅經濟發展,“文化+旅游”在滿足綿陽市民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形成態勢良好的文旅經濟現象。一組數據顯示,目前,綿陽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18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7萬人。2018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11.63億元(提前兩年達到規劃目標175億元),全省排名第二,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10%。2019年全市實現旅游收入721.5億元(提前一年達到規劃目標700億元),同比增長11.4%,旅游接待人數7414.8萬人,同比增長16.2%。
未來綿陽將以改革創新貫穿全市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始終,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高效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文化保護利用改革,為全面建設中國科技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綿陽作出新的貢獻。(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