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飛(綿陽)
讀初中時,從一本名為《綿陽——可愛的家鄉》的書中,讀到革命播種者袁詩蕘的故事。他在擔任鹽亭縣教育局長期間,創辦了國民師范學校和初級中學,親自兼任校長,后者便是鹽亭中學的前身。我就讀的兩河鎮中學與它同飲一江水,車程要不了半小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心底悄悄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寫作文時,曾經引用這位同鄉先烈的事跡,既為文章添彩,也為自己鼓勁。
后來我進入鹽亭中學讀高中,第一節音樂課的主題曲,是本校老師創作的校歌,調輕快、詞勵志。唱到了坐落于“負戴山下,彌江河畔”的可愛校園,唱響了“為中華騰飛而刻苦鉆研”的遠大志向,唱出了扎根各處的桃李對母校的愛戀——“這里是我們永遠的家園”。尤其是“勤學善思篤行奮勉,求真創新勇往直前”兩句記憶猶新、張嘴即來。
其實,90 余年前,袁詩蕘也為鹽亭中學寫下了一首校歌:堂聚群英,探討中外和古今。學成致用,愿追中山與列寧。世界不平須革命,努力役此身,改造先鹽亭,行看吾校放光明。有人提議將“ 追”改成“隨”,作者回答:“還是用‘追’好,就是要‘追’嘛,歌以詠志矣!”細細品味,“追”更能表達或激發聽眾的主動性,群情振奮地追尋真理、追隨領路人。
這支歌不僅有師者對莘莘學子的殷殷寄望,也是袁詩蕘走過以及正在走的通往光明之路,酷似桃源曲徑:那束光給世人以希望,那條能救中國、強中國的路“初極狹”,因為率先覺醒的有識之士不多,道路尚不夠寬廣;復行數十步——同行者越來越多,革命隊伍越來越壯大,星火終成燎原之勢,紅星終于照耀中國,所以豁然開朗。終有一日,歌曲將換作“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
袁詩蕘出生于鹽亭縣柏梓鎮靈瑞鄉龍顧井的一戶農民家庭。在其祖父袁輝山的筆下,當地“尚田蠶,不事游博,不為剽竊椎埋,猶風之近古者”。鹽亭乃是黃帝元妃嫘祖的故里,自古崇尚養蠶絲織,至今依然。袁詩蕘便在不賭博、不盜竊的淳樸民風和耕讀傳家的濃厚家風中長大成人。但生活于社會底層,他深知民眾的切身苦難與殷切期盼,為以后投身革命事業沉淀了足夠的矢志不渝的熱情、九死不悔的動力。
弱冠之年的袁詩蕘考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在新文化思潮里擊水中流、浪遏飛舟,思想活躍、才干出色、成績優異。探討中外和古今,以古為鏡鑒,以外為參輔,以天下為己任,擔任四川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創辦《四川學生潮》,成長為敢沖鋒、善團結、常發聲的學生領袖。他的摯友巴金說:“那時候我們只等著一個機會來交出我們個人的一切,而且相信在這樣的犧牲之后,理想的新世界就會跟著明天的太陽一同升起來。”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亦是袁詩蕘的真實寫照,《春》一書中方繼舜的原型正是這位鹽亭娃兒。
他尚求“學成致用”,畢業后應張瀾之邀請,任教于南充中學,以學校為主陣地,播育革命種子,點燃星星之火。在他的教導下擁護、踐行“中山與列寧”的革命力量不在少數,其中就有羅瑞卿。由于世界不平,他努力役此身,辦報、撰稿,吶喊、斗爭。在家鄉辦起油印刊物《牖覺報》,意在覺世牖民,編寫《新三字經》(收錄于《綿陽革命先烈詩文選》),深入淺出,向廣大農民宣講革命道理,號召民眾“勇獻身,布光明”,此所謂“改造先鹽亭”。學校是知識寶殿,教師是指路明燈,他苦心培養的進步人才,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各自的貢獻。這首校歌唱醒了民心,唱熱了壯心,唱明了初心。經風歷雨,仍是丹心一片。
時光荏苒,我所學唱的校歌中,那顆火熱的初心仍舊強健有力地跳動著,與先輩的期許一脈相承:好學、善學,勇行、篤行,心如初、志如磐。泱泱華夏換了人間,青春的學生又是一批,學生的青春卻是一樣。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咱們有同樣的初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向往美好生活的個人夢。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主題皆在于此。
如果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首歌,那么包括袁詩蕘在內的無數仁人志士,用智慧、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壯懷激烈、鏗鏘有力的開頭,為整支歌奠定了激昂奮進、不屈不撓的基調。邁步新征程,要繼續歌唱:“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出了偉大建黨精神。之前,我們依靠它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新的趕考之路同樣需要它——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可以肯定,即將奏響的曲調里,將會誕生更多可供傳頌的故事,涌現更多可供學習的榜樣。
榜樣的感召力永不衰竭。袁詩蕘先生教誨后輩時,最愛說“寧做旱青?,不作彎柏樹”,直而有節,行而有方。青?樹外圓內剛,為人外圓內方:有所向、有所持,年月變、容顏改、境況遷,初心不變更、不蒙塵、不褪色、不停歇。如此,則藍圖只是離現在稍遠的現實,假以時日、付以心血,必定實現。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