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
采訪地點:
北川羌族自治縣馬槽鄉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
紅色記憶:
86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北川人民一起與敵人浴血奮戰。紅四方面軍在馬槽鄉設立的紅四方面軍臨時總醫院,救治過無數紅軍傷病員,為千佛山戰役提供了醫療保障,也見證了紅軍戰士不畏犧牲、激戰千佛山的英勇事跡。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
“馬槽鄉有一個習俗——到馬槽鄉黨委人民政府上班的新人,第一天就要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上一堂特殊的黨課。”馬槽鄉黨委副書記艾陳說,馬槽鄉對紅軍精神的傳承看得極重。
悠悠爾瑪云朵間,巍巍馬槽羌山下,一座古老的建筑顯得格外莊嚴神圣,這就是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馬槽鄉的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
紅色走廊,馬槽酒鄉。馬槽鄉距離北川新縣城79公里,這里是盛產美酒的地方,更銘記著北川人民與紅軍一起浴血奮戰的歷史。1935年,在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位于馬槽鄉的一處大院,成為了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這里,見證了無數紅軍傷病員在艱苦條件下被全力救治的感人故事,也見證了紅軍戰士不畏犧牲、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
手術臺
紅軍在北川103天 總醫院成為前線戰斗重要支撐
馬槽鄉政府旁,沿著青石梯向上,一座兩進的院落出現在眼前,院門上方掛著一塊寫有“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的匾。推開大門,走進院落,青磚白瓦,木桌瓦罐,仿佛都在講述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向川甘邊發展以擴大根據地。當時紅四方面軍得悉,中央率紅一方面軍已渡過金沙江北上。為擺脫不利處境和爭取北上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四方面軍先后撤出青川、平武等地,向岷江地區西進。
在紅四方面軍選擇從西邊退出北川峽谷時,千佛山戰役打響。在千佛山戰役中,紅四方面軍牽制了敵軍89個團、14萬余人,擊潰敵軍23個團,殲敵5000余人,順利打通西進道路,與中央紅軍會師。紅軍團結北川人民與敵人展開了浴血奮戰,為收治傷員,紅四方面軍就將北川縣馬槽鄉的一處大院作為紅四方面軍臨時總醫院。
千佛山戰役歷時73天,紅軍在北川103天,總醫院成為前線戰斗重要支撐。1935年7月下旬,紅軍全部撤離北川繼續西進,未及時撤離的百余名紅軍傷病員及警衛戰士,全部被反動民團殘酷殺害……
病床
馬槽鄉距千佛山陣地及土門、茂縣縣城都比較近,便于西進,且易于防守、相對安全,加上紅軍在北川駐留時間較長,而醫院也需要大量房間。這處院子是座四合院,房屋眾多,布局合理,對此十分有利,設置有客廳、寢室、花廳、佛堂及馬廄。院子始建于康熙年間,重建于清同治年間。房屋以木制結構為主,屋檐、窗戶上雕有精美圖案,做工精致。作為紅四方面軍在北川的總醫院,紅軍醫務人員在此救治了大量的紅軍傷員,院內至今尚保留手術臺兩張。
北川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中院過廳的展柜里,陳列了部分紅軍使用過的物品和用具。這些簡陋的器具仿佛在向人們訴說,紅軍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也在堅持戰斗。四周的墻壁上同時陳列了在這里戰斗過的15位將軍的照片。其中有一位將軍叫王世明,他是馬槽人,1935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王世明的父母共生養了10個子女,其中9個不是餓死就是病死,只有他活了下來。后來,紅軍來了,馬槽解放了。他們進村入戶宣傳政策,宣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住民房,不犯百姓,還打土豪分田地,幫著治病救人。王世明的父親讓他跟著紅軍走。后來,王世明任原蘭州軍區后勤部27分部政委,副軍級。
紅軍在北川期間,1500多名北川兒女參加了紅軍,絕大部分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北川籍紅軍烈士共1097人,幸存的紅軍老戰士有10余人。
北川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在千佛山戰役期間,承擔著紅四方面軍救死扶傷的重任。戰爭的硝煙已遠去,今天置身于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看著當時紅軍用過的醫療器械和簡陋的手術臺,仿佛仍能看見醫護人員匆忙的身影,聽到傷病員彼此的鼓勵聲、吶喊聲。
現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了北川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有上千人到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夏日的太陽炙熱,到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參觀的黨員干部更是情緒高漲。中國工農紅軍北川八一紅軍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肖皇和老師唐金平正在這里仔細研究掛在墻壁上的紅軍資料,“我們將紅軍的戰斗故事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學習,好好傳承紅軍精神,長大后為建設祖國服務。”
煎藥房
美麗鄉村新景象 紅軍精神成為北川發展強大動力
紅軍在北川戰斗期間,掀起一股又一股紅色浪潮,北川人民經受了革命洗禮,踴躍參加紅軍,為紅軍打糧運物,修路架橋,紅四方面軍和北川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86年過去了,北川人民至今不忘紅軍精神,用紅軍精神激勵著自己,不斷為幸福生活擼起袖子加油干。
從綿陽出發前往馬槽鄉,會經過數條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馬槽鄉被峰巒起伏的大山包圍著,青片河穿境而過。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和“8·11”洪澇災害后,馬槽鄉依然順利通過脫貧攻堅國家普查和省級成效考核,完成了洪澇災害災后恢復重建。這得益于馬槽鄉黨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縣委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年,馬槽鄉地區生產總值1.25億元,同比增長8.7%,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80萬元,同比增長71.2%,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萬元,同比增長9.8%。
鄉村振興,既要產業興旺,也要環境優美。近年來,馬槽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繼續實施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政治部辦公地點
“在政府的幫助下,鄉上許多農戶的廁所都進行了改造升級。”唐金平說,為了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政府創新開展了“曬家”活動,有了對比之后,村里的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向脫貧戶發放低保、對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深化殯葬改革、投入重大民生項目……各項社會事業的持續推進,使得馬槽鄉人民的幸福感隨之增加,越來越多的村民投入到馬槽鄉的發展振興事業之中。
如今,馬槽鄉全面推進“平安馬槽”建設工作,實施村(居)務公開面對面,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確保全鄉平安、和諧、穩定。
漫步于馬槽鄉,房前屋后、大街小巷處處干凈整潔,一派美麗鄉村的新景象,令人賞心悅目……“現在鄉里環境真是大變樣,道路每天有人清掃,就連周邊道路沿線和河道附近的垃圾也有人清理。”說起馬槽鄉環境的變化,村民們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記者手記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在北川這片紅色土地上,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用激情和生命詮釋共產黨人的偉大信仰。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北川有著極為豐富的紅色資源,承載了許多革命事跡,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走進馬槽鄉,走進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這是一次找尋初心、接受洗禮和傳承精神的過程,更是一次十分難得的鍛煉身心的歷程。
紅色文化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精神紐帶。走進北川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重溫紅色故事,感悟革命傳統精神……
在馬槽鄉,黨員干部和群眾都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每一次對英雄的緬懷,都是精神的洗禮;每一次對紅色故事的追尋,都是信念的傳承,也是新時代的價值追求。
馬槽鄉的建設發展離不開黨的政策護航。支持鄉村振興發展,馬槽鄉加大力度落實民生政策,加快建設民生項目,不斷增強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紅色旅游、綠色發展、基礎建設、農業升級……如今,馬槽鄉黨旗飄揚,走出了一條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的致富之路。(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周鈺 胥江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