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花荄鎮(魏代龍攝)
花荄鎮隸屬于綿陽市安州區,地處安州區西北部,為安州區政府駐地鄉鎮。全鎮幅員127平方公里,轄11個村、10個社區,常住人口12.3萬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花荄鎮到處閃耀著亮點,一個個新項目、一處處新面貌、一幅幅新畫卷,花荄鎮振興發展的宏偉藍圖變成了可觸可感的美好現實。
2014年,花荄鎮入選四川省生態鎮;
2015年,花荄鎮入選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鎮;
2015年,花荄鎮入選四川省法治示范鄉鎮;
2021年,花荄鎮入選四川省首批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
翻開過去十年的“成績單”,花荄鎮的發展令人倍感欣慰和振奮。十年來,花荄鎮上下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持之以恒育亮點、補短板、強基礎、保要素、促提升,著力打造“生態美、環境美、鄉村美、生活美”的靚麗名片,大踏步走上了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1+N+1”治理模式
片區“大黨委”激發黨建新活力
走進花荄鎮九合村,一條條整潔平坦的產業路在鄉野間縱橫交錯,萬畝雜柑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時不時有村民在田間進行管護,一個個炊煙裊裊、舊貌煥新顏的村居透著和諧美好的新時代畫卷。
“咱們村小小柑橘成為上百戶果農的致富法寶,今年初掛果產值就達到3000余萬元。”村黨委書記卿官松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在花荄鎮“1+N+1”片區治理模式的推動下,2022年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20萬元。
“以前花荄鎮11個村都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發展定位模糊、資源單一有限、產業不成規模、市場競爭力弱,鄉村發展舉步維艱。”談及以前各村的發展經歷,花荄鎮黨委書記彭茂華十分感慨。“在黨建引領下,我們探索建立‘1+N+1’片區治理模式,將全鎮劃分為四大片區,創新設立片區‘大黨委’,帶動盤活區域優勢資源,促進黨建與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相融互動,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實,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潛能。”彭茂華介紹道。
今年以來,花荄鎮按照“黨建引領、分片發展、融合互動、全域推進”的指導思想,創新搭建“大黨委”組織、領導、服務三大體系,統籌抓好各項大事要事,推動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實,提升片區發展組織力。
按照地緣相近、業緣互補、有利統籌的思路,該鎮以村(社區)建制為主,將全鎮21個村(社區)黨組織,9個“兩新”黨組織,整合設立現代都市核心、花城果鄉鄉村振興統籌發展、紅花源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精品4個片區“大黨委”,片區“大黨委”隸屬鎮黨委管理,構建統一領導、區域協調、順暢高效的扁平組織體系,確保始終在黨的領導下積極主動、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片區“大黨委”調度、報告和議事三大機制,又將村、社區、非公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推動片區“大黨委”運行實現程序化、規范化,分析黨建現狀,尋找問題,出謀劃策,凝聚共識合力,使“大黨委”制的力量彰顯發揮。此外,花荄鎮還采取“1+N+1”的運營模式,積極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著力盤活用好集體資產,打出產業增收“組合拳”,不斷壯大集體經濟。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
積極探索鄉村全面振興的“花荄模式”
美麗鄉村,以何為美?如何打造既有現代文明又有田園風光的美麗鄉村?安州區花荄鎮在探索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的試點工作中,正在嘗試交出一份自己的答卷。
經過不斷的奮斗努力,如今花荄鎮的3A級景區花城果鄉可謂遠近聞名,兩項改革過后,緊挨著的紅武村和九合村的連片規模種植產業也是欣欣向榮。曾幾何時,當地老百姓想都不敢想,不用再外出務工,住在村里就可以當“白領”就業賺錢,這樣的好事如今就發生在身邊。在花荄鎮農村綜合性改革的積極探索下,作為片區集體公司,綿陽市美麗花城創業服務公司落戶聯豐村,公司在既保證企業運營,又保障農民實惠的雙贏局面下,緩解了農村的空心化問題。
“我們目前已經完成九合村陣地建設、雜柑種植及配套生產線等6個項目,正在承接實施機制炭廠建設項目,還儲備了人居環境改造、智慧生態停車場、育苗基地建設等7個項目,為片區增加了300個就業崗位。”片區“大黨委”委員、美麗花城創業服務公司董事長、聯豐村黨總支書記彭林介紹道。
創服公司的建立,讓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三個村握指成拳,成了“村村當股東、人人有分紅”的利益共同體。在創服公司的推動下,片區盤活閑置資產11處,改造低效林種植柑橘1.2萬畝,實現產業連片發展,預計2022年片區總產值達8700萬元,片區集體經濟收益整體突破100萬元,原本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的紅武村,今年集體經濟收益也將達到30萬元。
除了欣欣向榮的產業發展,花荄鎮的村容村貌也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條特色鮮明的農村公路,猶如一條條絲帶與農戶住家、產業園區、公路景觀巧妙融合、相映成輝。2020年,花荄鎮黨委政府完成了農村路網規劃。去年底,以九合村雜柑產業園為核心的小環線打通了,新建的2.6公里產業道路正式通車。更令村民欣喜的是,一體化公路驛站、導視牌、涼亭等小品小景也出現在他們眼前,出行更方便了。
除此之外,花荄鎮還快速推動數字鄉村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建設,讓“數字化”種地、“數字化”旅游、“數字化”治理不再是夢,一幅數字強農、數字治村、數字富民的發展畫卷徐徐展開,越來越多的村民共享數字鄉村紅利,也為鄉村振興發展探尋了一個嶄新的突破口。
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
多元聯動促進城市治理提質增效
“現在小區的環境大大改觀。”日前,安州區長興現代城小區住戶李秀蘭帶著孫子在家門口玩耍,她對小區的變化深有感觸。
作為花荄鎮的老舊小區之一,建成20余年的長興小區過去臟亂差,車輛亂停放,鄰里不和諧。如今,小區有了電子自動識別門禁、有序劃分的人車通道和車位、新建的非機動車停車區域以及封閉式垃圾池,業主投訴率下降90%以上。它的改頭換面,與成立小區黨支部,“多元主體”有機串聯密切相關,各方“微”力量實現匯集,推進了小區治理規范化、民主化、協同化。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只有抓住社區黨建這個‘龍頭’,才能帶動社區建設。”花荄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鞏洋介紹,花荄鎮以“1234”(一引雙服三治四共)工作機制為基礎,突出黨建引領,提升社區黨組織“統”“聯”的作用,引導“雙向服務”,建立多元主體服務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深化“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模式,構建多元化社區治理模式,搭建“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難題共商、活動共辦”的“四共”平臺,統籌資源助推社區管理融合,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在這場社會治理的變革中,花荄鎮突出黨建引領,樹好“主心骨”,廣泛開展小區黨組織覆蓋專項行動。并建立起鎮黨委牽頭,社區和轄區職能部門(單位)參與的城市治理聯席會議制度,有效發揮社區、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多元治理主體作用。今年以來,召開相關會議30余次,解決涉及社區環境、居民出行、小區停車難等實際問題上百個。
此外,花荄鎮還開展社區、小區精準分類治理,將社區細分為商品類、單位集中類、城鄉融合類、非中心場鎮類四大類型社區,制定“個性化”治理舉措,積極組織實施社會組織參與型社區試點,孵化社會組織8個。將小區細分為無物業類、有物業類、商住類、自建類、安置類五種類型分類施治,探索建立“三治四共一服務”無物業小區治理模式,“三微融合”“1+3+N”小區治理新模式,提高群眾自治能力和小區治理水平。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