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區,建議依托國之重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增長能級,擴大科技給予與貢獻;激發創新活力,筑牢人才智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技、人才、創新的戰略意義提升到新的高度。這表明我們黨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深化,這些重要論斷和重大部署必將為綿陽科技城建設科技創新先行區提供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
高水平建設綿陽科技城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綿陽科技城建設科技創新先行區的意見》,提出:要把綿陽科技城建設成為軍民融合特色鮮明、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創新先行區,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發展動力源,在國防軍工領域成為全球重要創新高地。作為目前唯一的中國科技城又加持一個唯一的科技創新先行區,其重大意義、戰略定位和國家地位進一步提升。國家又一次專門對綿陽作出重大戰略決策,為高水平建設綿陽科技城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發展條件。
依托國之重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從世界格局演變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緊緊依托中物院加快建設國防急需的國家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依托827組建空氣動力與空天技術國家實驗室,這是綿陽獨有的科技優勢和創新品質。圍繞核科學與技術、激光技術、先進材料、航空發動機、衛星應用等優勢領域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整合轄區內的624、兵器58所、電子9所、西南科大等科研院所的各自優勢,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以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為目標,打造創新聯合體,不斷更新需求清單,集中研發投入,實施揭榜掛帥。大力實施“招院引所”,聚焦軍民融合發展,全力爭取國防科技工作聯合研究生院落地綿陽,以中物院和827為牽頭單位,以西南科大為實施載體,將“國防七子”、國防科大、軍科院、中科大以及十大軍工集團等單位,通過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學城和研究生院實體辦學三位一體,全面支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提升增長能級,擴大科技給予與貢獻。加速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在綿陽籌建國家國防工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平臺,讓平臺轉移高端技術,讓市場配置創新資源,從管理體制上暢通“軍轉民”渠道、從制度機制上打通“民參軍”壁壘。圍繞衛星導航、信息安全、核技術應用、激光裝備、航空與燃機等特色產業和優勢領域,全力打造創新產業集群,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推進科技型創新創業。集中力量打造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產業基地、磁性材料產業園、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新型顯示產業集群等五大高技術新動能新優勢。
激發創新活力,筑牢人才智力支撐。要不斷聚集高端創新人才,積極引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揭榜掛帥”等更開放的選人用人制度,打破國籍、戶籍、身份、學歷、年齡等限制,形成唯才是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圍。當前,綿陽打出了一系列招才引智“組合拳”,設立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制定發布“人才十條”,推動形成了人才“近悅遠來”的良好局面。要下決心在收入待遇、工作環境、子女入學、住房保障等方面大膽地破除政策障礙,營造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頂得上的良好局面。歷史和實踐證明,世界上任何一個經濟中心,無一例外都是人才中心。綿陽科技城就應當成為人才高地的全國典范,讓院士、教授、博士、工匠在綿陽釋放創新激情,讓這座城市處處都綻放科技之光和創新氣息。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