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廟土陶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融合新技術的同時,不斷尋求創新發展,日前建成的安州區陶藝展示廳就是創新嘗試者之一。
花廟土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走進陶藝展示廳,不僅可以欣賞到形態優美、種類豐富的各式土陶,還能親自動手體驗制陶的樂趣。安州陶藝制作非遺傳承人鄧忠華向記者介紹了制作陶器的工序。首先是測土配方,然后制坯,刻字、上色,風干后施釉,再風干燒制,最后成為一個完整的產品。從開始到制作完成,一件陶器需耗時七天,多道工序,凝聚了匠人的汗水和心血。
記者了解到,陶藝制作不僅是一項傳承久遠的藝術,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制陶廠還聘請了周邊的許多老人和殘疾人來這里工作,讓這些群體增加了收入,多了謀生的技能。
從1983年鄧忠華成立制陶廠,將制陶技術教授給其他人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土陶已經成了桑棗鎮花廟村一張響亮的名片。現在,在當地制陶廠工作的村民有80余人,年均增收約三萬元,企業年產值上千萬。(張海月 劉雨微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編輯:譚鵬 校對:李志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