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綿陽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
春天里,開局良好未來可期
4月20日,綿陽經濟首季報“出爐”:一季度,全市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84.28億元,同比增長6.6%。
“一季度全市經濟延續了恢復增長態勢,運行總體平穩,實現了良好開局。”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宋波說。
這個開年,面對多重壓力、多重挑戰,觀綿陽經濟發展之“勢”,農業好,工業增;察市場變化之“態”,消費升,市場活,新經濟新業態持續發力;看百姓獲得之“實”,腰包鼓,物價平,就業穩。
立足應變克難,下階段全市將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努力推動綿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觀經濟發展之“勢”
總體平穩 穩中有進
判斷經濟運行趨勢,不僅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和效益。今年一季度,綿陽經濟穩中有進,韌性增強。
“總的來看,一季度,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宋波說,第一產業增加值51.15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10.31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422.82億元,增長6.2%。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良好開局的背后,是開年以來“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要爭先”的奮進姿態與真抓實干。
在涪城區豐谷鎮和平村,綠油油的成片麥苗迎風搖曳,一駕無人機轉動羽翼正為麥苗噴灑農藥;梓潼縣觀義鎮瓦子村地頭,科技人員給村民們講解地力培肥技術……服務跟得上、技術推得開、“田保姆”管得好,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綿州大地的廣袤田野鋪展開來。
一季度,全市主要農作物生產良好。初步統計,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同比增長8.0%;生豬產能持續釋放,生豬出欄99.72萬頭,增長6.7%。
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工業生產也穩定增長。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6%;38個大類行業中有33個行業產值保持增長,占比較大的行業發展較好。
從“1+4”支柱產業產值來看,一季度,電子信息產業、裝備制造產業、先進材料產業、能源化工產業、食品飲料產業都同比增長,尤其是能源化工產業增長47.6%。
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高技術產業企業保持較快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加快向中高端升級。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增長21.9%,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高3.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增長25.9%,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高7.9個百分點。
新型顯示產業園A區項目建設現場,一棟棟現代化標準廠房拔地而起,施工人員正加緊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惠科模組項目現場,塔吊林立,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已進入二次結構裝修、機電安裝階段……一個個重點項目建設紅紅火火,為穩投資持續“加碼”。
這個春天里,與這一個個火熱場景相呼應的是一組組向好的經濟數據。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0%。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7.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5.7%,技改投資增長53.4%。
察市場變化之“態”
消費有活力 市場有動力
綿陽已經連續多年獲評“宜居城市”。怎樣才算得上是宜居?綿陽的答案是:城市有魅力,人群有活力,消費有動力。
綿陽人的“買買買”,拉動全市經濟穩步增長。一季度,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4.27億元,同比增長7.2%。
在疫情防控期間,一些消費暫時下降,但消費需求并沒有消失。從限額以上商品品類看,16個商品品類中13個實現增長。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9.4%;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9.1%。
與此同時,消費升級趨勢明顯,高品質商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2.4%;通訊器材類增長25.2%;汽車類增長7.6%。
人們的柴米油鹽、吃穿住行,由一個個市場主體產銷、供應,它們連接經濟命脈與城鄉循環,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從生產端看,疫情對餐飲、文旅等接觸型服務業恢復形成沖擊。對此,我市點燃更多政策“篝火”,溫暖市場主體,穩定發展預期。
通過圍繞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科技信息服務、特色餐飲等9個重點產業鏈,全面實施“4+3+N”產業“鏈長制”,精準有力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
需求端也同時發力。“盤活消費市場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是讓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會消費。”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開年以來,我市還引導各大綜合體、購物中心、大型連鎖商超推出滿減、打折、抵用券等各類打折促銷活動,撬動市場消費活力。
多措并舉下,盡管受疫情影響,消費增長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消費恢復態勢不會改變——一季度,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7.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4%;住宿和餐飲業增長1.3%。
綿陽各支柱企業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因地制宜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訂單大幅增長,進出口較快增長,為綿陽外貿實現“開局穩”提供有力支撐。一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66.41億元,同比增長24.9%。其中,出口額39.33億元,增長102.0%;進口額27.08億元,下降19.6%。
看百姓獲得之“實”
就業穩 急難愁盼問題有人辦
春節假期剛過,求職用工進入高峰期。2月中旬,四川省(綿陽市)“春風送崗位”暨重點招商引資企業招聘季活動在市就促中心火熱進行。
活動現場,綿陽京東方、普思電子、雪寶乳業、美樂集團等80余家企業進場招聘,涉及制造業、電子信息、金融房地產等多個行業,提供崗位近6000個。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季度,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917人,完成全年目標的29.6%;城鎮登記失業率2.74%,低于省控目標1.26個百分點。
據了解,我市還用好用足《綿陽市穩崗就業十七條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落實減負穩崗擴就業措施,著力培養新的就業增長點。在創業帶動就業方面,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搭建多元化創業載體,擴大創業擔保貸款發放規模,持續擴大就業創業直播學院影響力,持續做好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深入實施回引培養工程,推進返鄉下鄉創業。
就業穩,促進存款余額持續增長。一季度,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6131.74億元,同比增長11.3%。
越是特殊時期,越要保障和改善教育、醫療、養老、育兒等民生之需,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
民生連著民心。近日,市委、市政府發文明確我市2022年6類25件市級民生實事(含人大代表票決)項目實施方案,主要涵蓋道路交通安全、農村義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安全服務、鄉村振興促進、人居環境改善6大類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項目,計劃投入資金25.02億元。
25件市級民生實事,每一件都緊貼民情民意,如群眾期盼的全市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整治、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站建設等項目,同時通過實施中國(綿陽)科技城疑難病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社保繳費“最多跑一次”項目等,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標準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人才,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動能。前不久,綿陽市“人才十條”發布,聚焦人才“引、育、用、服”全鏈條,提出十條重大舉措,設立1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人才發展。綿陽以歷年來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誠意最足的人才政策,向全國人才拋出橄欖枝。
隨即,綿陽發布了包含6385名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的公告,鮮明市委、市政府尊知重才、求賢若渴的誠意和決心。
天下英才聚綿州。可以預見,綿陽經濟社會發展未來可期。(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黃小芹)
GDP
2022年一季度綿陽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84.28億元,同比增長6.6%
第一產業
增加值51.15億元 增長4.5%
第二產業
增加值310.31億元 增長7.6%
第三產業
增加值422.82億元 增長6.2%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