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疊加新冠病毒反復沖擊、持續高溫天氣和暴雨洪災等影響,綿陽投資運行速度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居全省前列。
綿陽是如何做到的?下步如何謀?1月18日,在2022年綿陽市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總規劃師馬強解答了記者疑問。
馬強首先拋出了一組數據:去年以來,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投資運行保持高速增長。2022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3%,高于全省2.9個百分點。全市345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高于計劃任務31.6個百分點。
數字的背后,反映出綿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務實舉措。
頂層設計形成融合之力。馬強表示,“去年,我們確定市級領導牽頭推進重點項目和加快前期重大項目,每月召開項目投資工作例會,集中研判調度,促進全市項目投資工作理念提標、工作提標、發展提標,跑起來爭位次。同時,制定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等年度目標任務,編制《2022年統籌推進項目投資實施方案》,實現增長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
不僅如此,2022年積極擴大有效投資、落實穩住經濟增長若干激勵政策措施陸續印發,1.4億元專項資金激勵地區、項目業主,有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上大力開展“園區提質”“企業滿園”行動,掀起以園區為載體做強工業的熱潮,全市產業集聚力顯著增強,工業投資始終保持20%以上增長。
聚焦項目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去年,綿陽根據全市產業布局和錯位發展原則,編制全球招商地圖,推廣產業鏈“鏈長制”,招引高質量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持續赴福建、廣東、江蘇等地開展“城市形象推廣、產業項目推介、特色產品推銷”等活動,去年6月以來就招引百億級制造業項目7個,總投資達913.5億元。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回頭看”也如火如荼。去年新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已開工超過50個、總投資超過800億元。
“我們還通過成立項目謀劃工作專班,夯實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以高效率、真作為贏得項目快速推進。”馬強介紹,優越的營商環境也激發項目推進活力。去年,綿陽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頭號工程”,制定實施“優化營商環境35條”,項目審批、企業開辦用時分別由240個、6個工作日壓縮至80個、1個工作日以內。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四套班子領導”與企業家搭建“零距離”溝通平臺,市直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和100多家實體企業實時溝通訴求,加上專線、專網、專窗、專班、專員“五專”企業服務機制不斷完善,企業家滿意度和投資熱情空前提升。
“2023年,綿陽將按照‘保持投資強度、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有效投資’的總體思路,繼續把投資拉動作為重中之重,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發布會上,馬強擲地有聲。
2023年,我市將咬定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的目標,全力以赴做好項目投資各項工作。不斷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在著力加快項目前期,助推項目盡早開工建設的同時,按行業領域逐一建立投資項目推進清單、問題清單,實行按月“集中交辦、限時辦結”,確保項目建設“全程可控、流程可查、責任可追”,推動形成更多有效投資。同時,用好“紅黑榜”等機制,督促各地各部門全力做好項目推進工作。(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趙燁)
編輯:郭成 校對:譚鵬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