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報融媒記者 周鈺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穿越古今。11月22日,作為第十一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主賓國系列活動之一,傳統醫藥文化與科技交流活動在綿舉行。舉行主旨演講、表演中國特色傳統文化藝術、展示和體驗中醫藥文化……與會嘉賓沉浸式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望聞問切,如今融入到了診斷輔助系統之中,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就診的準確性。”“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可實現護膚品的個人訂制,融合中醫元素。”……在活動現場,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楊永清、綿陽市中醫醫院教授任清良分別以《構架頂天立地的大健康產業新生態》《綿陽中醫藥的歷史和現狀》主題進行主旨演講。
“兩位專家帶來的主旨演講,讓我們深入了解了中醫藥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情況,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傳統醫藥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智慧。”“希望今后雙方能夠在傳統醫藥文化領域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互學互鑒,共同推動雙方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會嘉賓紛紛表示。
中華傳統養生功法,作為中華傳統養生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顯著的健身效果而享譽于世。在活動現場,綿陽市中醫醫院的醫生為大家帶來傳統中醫藥文化表演——太極、八段錦、刀劍表演,得到了與會嘉賓的一致稱贊。
自古以來,綿陽享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是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市、全省中醫藥產業示范市。全市共有中藥材品種2150余種,符合藥典及地方標準的達366種。其中,涪城麥冬、江油附子和百合、梓潼桔梗、平武天麻和厚樸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種,三臺縣成為全國最大的麥冬生產基地,平武縣被授予“中國厚樸之鄉”稱號。
與會嘉賓走進綿陽市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展示及體驗活動在此舉行。現場設置了標本展示區、香囊制作區、中醫外治區、藥材辨識區及膏方熬制區。綿陽市中醫醫院精心組織了宣講、實操、體驗等互動活動,讓參會嘉賓近距離觀摩學習中醫藥知識、體驗中醫藥的樂趣、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將頭放置在儀器上,通過望聞問切,幾分鐘之后就能獲得你的檢查報告。”值得一提的是,楊永清副校長在演講中所提及的“中醫四診儀”也設置在活動現場,供參會嘉賓體驗。記者獲悉,“中醫四診儀”集舌診、面診、脈診、問診采集系統為一體,通過電腦“懸絲診脈”,智能判斷受診者的身體是“陽虛”“實熱”或是“寒”,從而給出診斷結果,對癥下藥。
此次活動匯聚了眾多中醫藥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家從中醫藥文化的精華傳承與科學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國際交流、綿陽豐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等方面出發,深入交流,共同推動著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此次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中國和印尼兩國在傳統醫藥文化與科技方面深入開展交流與合作。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