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科技城企業研發人形機器人測試中
20年磨礪 人形機器人踏上世界舞臺
在綿陽高新區(科技城直管區)的四川福德機器人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個人形機器人正在下蹲,進而做出“一字馬”動作,測試完成后,這臺機器人近日將飛往德國漢諾威,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這款機器人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有71個關節,而且自身重量只有43公斤。而在業內,機器人通常重達50-90公斤,且關節數量通常為40個左右。該公司今年計劃再試制10臺人形機器人的樣品,以滿足相關需求。
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范毅文介紹,一體化關節是機器人能夠靈活運動的關鍵。他們生產的機器臂重量只有8公斤,但可舉起10公斤的重物,極限值可達16公斤,其抓重比超過1.2∶1,也就是自身重量一公斤,可以抓起超1.2公斤的重物,這是業內目前最高的水平。
該公司創始人胡天鏈表示,人形機器人零部件中最關鍵的是諧波減速機,一次減速機故障讓他下定決心自己研發生產,從開始謀劃到量產,他們共用了8年時間。
胡天鏈說:“從我第一次參賽開始進入機器人領域已經20年了,當時我們的目標是,致力于讓機器人進入到生活的每個領域,如今這個目標越來越接近了。”
長虹新能源智能升級 傳統國企煥發新活力
走進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記者對這家老牌國企如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轉型發展道路上實現“煥然一新”充滿了興趣。
在探訪全自動化儲電池生產線時,長虹新能源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長虹緊扣“智改數轉”,通過對智能設備、智能產線、智能工廠的智能改造升級,提升制造能力。長虹實現對設備、產線、工廠,全面實施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創造了中國第一批“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并在中國家電行業率先實現了“大規模個人化定制服務”。
目前,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可實現年產智能電視600萬臺、網絡產品超800萬臺、堿性電池27億只、高倍率圓柱鋰離子電池2.6億只,解決就業人數近5000人,年銷售收入約350億元,年利稅總額約20億元,成為長虹實施面向物聯網戰略轉型的重要承載。
自主研發回旋加速器 打破國外核醫療壟斷
走進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技術部門內,技術骨干們正在緊張地進行著30兆伏醫用回旋加速器的研發工作,一旁生產車間內,紅色、黃色和綠色的指示燈正交替閃爍著,2.5米厚的墻體內,一臺臺醫用回旋加速器正在進行著試驗。
不久前,由該公司自主研制的醫用回旋加速器LB-11MTS,在肯尼亞一家區域醫療中心內順利完成吊裝入場,這是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首次走向海外市場。
“核醫療”,是未來醫療領域最具科技含量的方向之一。而醫用回旋加速器,是制備放射性同位素藥物的關鍵核心設備,也是醫用同位素三種制備方法之一,相當于醫生的“彈藥生產線”。
在2021年以前,這種核心技術一直被歐美日等國家壟斷。鮮有人知的是,早在2007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便啟動了醫用回旋加速器研發,逐步攻克小型化、穩定性等難關。但科技成果轉化如何成功落地成為最后一道難題。
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業——四川玖誼源粒子有限公司,正式落戶綿陽經開區。該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推出國內首個用于PET藥物制備的醫用回旋加速器產品。2021年,該公司產品開始實現國內的裝機應用,同年10月,首臺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在四川省科學城醫院投入使用。2023年,在綿陽經開區的支持下,三條生產線全部投入運行,初期年產能可達到30臺,生產線滿產運行后年產能可達到50—100臺,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醫用回旋加速器生產基地。
如今,首臺20兆伏醫用回旋加速器已經下線,即將發往一家醫學研究所,用于新型放射性藥物研發。
“我們的最終理想是研發生產出230千伏超導回旋加速器,這樣能夠更加精準直達病灶。”該公司負責人對此滿懷信心。
(央視網記者 何川)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