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先進鋰離子電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賽馬制)實驗室
室內恒溫20.0℃、露點溫度-45.0℃。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先進鋰離子電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賽馬制),實驗室的墻面上,實時監測環境溫濕度的屏幕映入眼簾,一側,兩名研究員并排站立,雙手套進黑色手套將電解液注入鋰離子電池電芯。在其前方,另一名研究員正在對初步篩選的電池進行檢測。
環顧研究中心,一罐“黑粉”、一套精密設備、一臺檢測儀器……鋰離子電池材料從研發到生產都要歷經千百次錘煉,最終達到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低成本的“鋰”想狀態。
“固態電池被視為突破鋰離子電池瓶頸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具備高安全性能,應用場景廣泛,我手里拿著的就是中心正在研發的固態電池樣品。”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洪川介紹,當下固態電池主流技術路徑有三種,分別為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各有優缺點。在研發過程中不斷突破,創新性地將這三種技術路徑相結合,取長補短,走復合路徑,目前已經將固態電池所需的定制材料研發出來,等待進一步評估驗證。
固態電池技術大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走復合路徑,這背后折射出研究中心獨特的創新思路。而能夠在全省創新平臺“賽馬”組建中拔得頭籌,還得益于研究中心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落地生金,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理想的鋰電池用得久、充電快、更安全。實驗室里,研究人員正在檢測最新研發的硅碳負極材料。“這些肉眼看上去普通的黑色粉末,卻可以成為我們手機電池重要的材料之一,將大大提升電池續航能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陽說。
作為一項自主開發的科技成果,硅碳負極材料相較于市場上同類產品,成本低、容量高。據介紹,硅碳負極材料已在梓潼的工廠進行了試生產,預計今年6月產品將陸續出貨。目前,研究中心繼續做好該項材料的技術迭代工作,將電池中負極活性材料的比容量每克提升到600毫安時,同時,基于市場的需求進行設備改進,提升產品競爭力,讓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出實驗室,奔向生產線。
前不久,這家由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入選全省首批5個賽馬制創新平臺,成為綿陽首家賽馬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賽馬制”的特點是競爭擇優,勝出者也并非一勞永逸。如何繼續讓“鋰想”照進現實,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劍博士表示,研究中心將面向新能源行業發展需求,重點圍繞鋰電正極、負極、固態電池材料等基礎關鍵技術攻關及前沿科技研究,為全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一個集技術研發、中試驗證、產業孵化為一體的技術平臺,加速構建四川省在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和產業優勢。
(記者 魯文林 曾晨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