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官兵與群眾齊過端午節
紅領巾宣講員聽老兵宣講紅色故事
歡迎老兵回家
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擁軍企業代表等慰問“綿陽艦”官兵
綿陽市愛國擁軍促進會暨綿陽市慈善聯合總會愛國擁軍事業發展基金成立
綿陽軍供保障
中國唯一科技城、重要國防軍工與科研生產基地;“兩彈一星”精神重要發源地、國家三線建設重點區域;革命老區、駐軍大市、兵員大市、安置優撫大市;連續三屆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連續八屆被命名為“四川省雙擁模范城”……這些都是綿陽的亮眼名片。
近年來,綿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準確把握雙擁工作的政治優勢、人民特性、時代特征,推動雙擁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021年10月,全國雙擁工作培訓會議在綿陽召開;2022年6月,綿陽順利通過全國雙擁模范城屆中考評驗收;2023年“八一”期間,綿陽作為受邀的12個全國雙擁模范城代表參加了由國防部組織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6周年招待會;2024年1月,連續第8次被命名表彰為四川省雙擁模范城,全市9個縣(市、區)首次全員成功創建為全省雙擁模范(先進)城(縣、區),實現滿堂彩……
科技之城,榮光綻放,軍地攜手,為推進強國強軍匯聚磅礴力量。
□趙倩穎 記者 鄭金容 文/圖
科技賦能雙擁強力保障國防建設
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科技范”早已融入綿陽的發展脈絡。近年來,借助于科技優勢,綿陽不斷加強雙擁工作的力度廣度深度,支持部隊建設和練兵備戰,以科技支撐保障國防建設。
在“全力服務保障國防建設”目標的引領下,綿陽始終踐行“科技擁軍”的使命擔當,全面實施軍地協同發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擁工作,制定了多項制度及系列政策,形成“一把手”負總責、黨政軍齊抓共管、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基層單位狠抓落實、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時代雙擁工作格局。
創新制度機制,健全軍地“雙清單”,軍地合署辦公,建立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務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主動、全面保障在綿國防科研院所和軍工單位建設發展。出臺《支持駐綿部隊練兵備戰的意見》《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雙擁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軍人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優待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夯實雙擁工作的“四梁八柱”。
投入5000余萬元建設軍供站皂角鋪分站等重大項目,成立“軍供社會化保障聯合體”。打造中國(綿陽)科技城核醫療健康產業園、激光技術應用產業園等國防科工特色產業園區,實現了軍地戰略布局、資源、力量的一體運用。
強化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全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解決國防重大項目建設的土地、能源、交通等事項,推動在綿科研院所參與重大國防科技裝備生產研制重點任務,支撐國家國防科技工業核心能力提升。
積極推進科技轉化應用,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累計收錄科技成果4.1萬余項,助力全市經濟總量連跨兩個千億大關,“軍民大型國防科研儀器設備整合共享”等先進經驗已推向全國。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為國防事業輸送一大批高素質專業化的新型軍事人才。5年來,綿陽向軍隊院校輸送學員1083人,其中飛行學員187人,位居全國前列。市雙擁辦負責人介紹,綿陽還聚焦新質生產力,成立綿陽退役軍人創新園,充分發揮科技型退役軍人資源作用,為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匯聚力量。
用心用情服務當好暖心“娘家人”
“新形勢下,雙擁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發揮雙擁工作聯系軍地軍民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雙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新時代綿陽雙擁工作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雙擁工作網絡體系,建成市、縣、鄉、村四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1993個,“特色服務站”23個,異地站、行業站16個。
用心解決“三后”問題。鮮明“功績制”導向,堅持安置待遇與服役貢獻相匹配,妥善安置轉業軍官、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以及隨軍家屬,實現了就業安置率100%、家屬滿意率100%。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落實軍人子女教育優待政策,切實解決官兵的后顧之憂。率先在全省成立“軍嫂學苑”“軍屬之家”,持續提升軍人和軍屬的獲得感、幸福感。
承接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市級統籌、市內異地”、退役軍人跨區域培訓先行區建設、“兵教師”等省級試點,搭建“一核兩翼多點”線下服務平臺,建立省級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產業園,成立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學院,開發運營“綿小軍”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小程序,暢通招考招錄退役軍人渠道,深化“戎耀歸蜀”退役軍人專屬招聘品牌,實施“助航精兵”就業促進行動。累計培訓退役軍人6.6萬人次,招考招錄退役軍人1126人,組織就業招聘活動302場,提供崗位數量19.3萬余個,現場達成就業意向5800余人,讓退役軍人融入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全面落實撫恤優待政策,規范各類優撫對象評定,及時足額發放各類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全面完成傷殘人員新證換發。重新出臺《殘疾退役軍人醫療保障實施細則》《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細則》,部分優撫對象醫療補助比例大幅提升。
常態化開展重點撫優對象走訪慰問,推動優待證辦理,優待證申領率達93%,拓展發布優待項目646項。全面落實常態化聯系退役軍人制度,建好用好關愛幫扶基金,用心用情幫扶困難退役軍人。
成立全省首個“老兵律師”法律服務團,聘請老兵律師、招募志愿者200余人,解答法律咨詢和提供法律幫助2600余人次,調解矛盾糾紛133起,受理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初審150件次,參與相關政策研究81次。
新時代綿陽雙擁工作,初心不變,機制一新,站位更高,舉措更暖,用心用情為退役軍人解決后顧之憂,用實際行動溫暖最可愛的人。
突出“雙擁+”宣傳營造濃厚尊崇氛圍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擁軍就是筑長城,愛軍就是愛國防……”7月盛夏,草木蔥蘢,綿州一派生機勃勃。此時,走在城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條條雙擁宣傳標語,盡顯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濃厚氛圍。
近年來,綿陽以提高全民雙擁意識和國防意識為出發點,抓實抓好雙擁宣傳教育,突出雙擁+榮譽體系建設,雙擁+模范宣傳,雙擁+英烈精神宣傳,雙擁+社會化擁軍等,營造尊崇軍人、尊重退役軍人、關心國防、熱愛軍隊的濃厚氛圍。
加強軍人榮譽體系建設,堅持在重大節日走訪慰問駐綿部隊、開展黨政領導過軍事日活動。深入開展送立功喜報、入伍退伍迎送、“雙擁在基層”“辦好‘退役軍人最期盼的10件事’”等活動,全市懸掛光榮牌19萬余塊。掛牌命名全市首批123家“擁軍示范單位”。在機場、火車站等公共場所開通“崇軍綠色通道”,開通雙擁公交線路,在行業系統組建“退役軍人之家”。
唱響尊崇“最強音”,廣泛宣傳雙擁模范、先進典型,深化“城艦共建”,常態化開展“情系邊海防官兵”“關愛功臣戎耀綿陽”等活動。推動1176名退役軍人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其中“兵支書”396名。率先成立市級退役軍人紅色宣講團,成立紅色宣講隊伍77支,培育紅色宣講員972人,累計開展宣講2000余場、受眾達18萬余人次。統一命名“戎耀”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伍271支,6萬余名退役軍人志愿者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2支志愿服務隊入選全國“退役軍人關愛青少年志愿服務隊”。選樹“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等國、省、市先進典型130余人,續寫了一曲曲新時代的雙擁贊歌。
大力弘揚英烈精神,著力推動烈士紀念設施三年提升行動,成立市、縣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6個,開展“致敬英烈,情系烈屬”、走訪慰問烈士家屬,常態化開展烈士尋親活動,為第七批在韓志愿軍李仁松烈士找到親人,被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專題報道。
整合擁軍社會資源,指導成立綿陽市愛國擁軍促進會、愛國擁軍事業發展基金和綿陽紅星退役軍人社會化服務中心,組建“擁軍匯”健康醫療團,構建起黨政齊抓共管、軍地聯建聯創、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雙擁”格局。
打造“退役軍人服務超市”75家。掛牌123家“擁軍示范單位”,主城區繁華商業區三條“雙擁示范街”閃亮登場,400余個雙擁標志在天橋、站臺、電子屏幕等公共設施上華麗現身,定期發布雙擁宣傳內容,推動雙擁共建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全社會崇尚英烈、維護軍人職業尊崇的濃濃氛圍和點滴行動,匯聚成了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的強大力量。
聚焦擁政愛民賡續雙擁魚水情深
“把駐地當故鄉,視人民如親人。”這是所有駐綿部隊官兵的心聲。多年來,駐綿部隊履行“駐守一方,援建一方,造福一方”神圣使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勇當搶險救災“急先鋒”,爭當平安創建“排頭兵”,甘當鄉村振興“生力軍”,處處彰顯出軍民魚水情深的大愛情懷、責任擔當。
出動官兵、民兵15萬余人次參與搶險救災、應急救援等任務,圓滿完成歷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執勤安保任務,用實際行動護航地方發展,做實國防建設后勤保障。
每年完成10萬余名學生軍訓工作。定點幫扶31個貧困村,100%脫貧摘帽。接續開展鄉村振興幫扶,黨建幫扶活動上百次,做實產業、教育、醫療等幫扶,累計投入資金1500余萬元,幫扶產業項目30余個,資助學生3000余名,捐贈圖書資料上千冊,消費幫扶惠及萬人。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共建,開展植樹造林、學雷鋒志愿服務等活動,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積極貢獻。
廣泛開展基層單位結對共建,深度參與文明創建、捐資助學、醫療巡診等活動,用實際行動譜寫了新時期軍政軍民團結的和諧篇章。如今,在綿陽,雙擁是軍民共建同心合力,是滿懷深情的雙向奔赴。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下一步,綿陽市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重要論述,將雙擁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發揮雙擁工作聯系軍地軍民的橋梁紐帶作用,全面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持續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局面,擦亮雙擁之城的模范底色,奮力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新篇章。”綿陽市雙擁辦負責人介紹。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