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水產現代農業園區漁業大獲豐收
鹽亭西部水產現代農業園區與周邊農戶合作開發的“云棲逸境”文旅項目
鹽亭桑蠶絲綢產業的龍頭項目——同益新絲綢全產業鏈項目加緊建設中
玉龍鎮鳳集蛋雞產業園智能化雞舍
在四川盆地東北部的丘陵地帶,傳統農業大縣鹽亭正以工業化思維破解“土地碎片化、產業附加值低、勞動力外流”等發展瓶頸,通過科技賦能、產業集群、全鏈增值三大路徑,讓這座“農業重鎮”加速向“現代農業強縣”轉型,為丘區鄉村振興提供鮮活樣本。
□記者 彭紫薇 鹽亭縣委宣傳部供圖
科技賦能
數智替代經驗,“智慧養殖”重塑生產邏輯
傳統農業“看天吃飯”、依賴經驗積累的模式在鹽亭已成為過去。當地引入工業化的標準化、智能化理念,讓農業生產變為可量化、可復制的科學流程。
西部水產現代農業園區的智能化鱖魚繁育中心便是典型代表。4個車間內,6套循環水系統精準調控水溫、溶氧量,傳感器實時監測魚群生長狀態,技術人員在控制中心輕點屏幕,就能完成飼料投喂、水質凈化等操作。“過去養魚全憑感覺,現在用數據說話。”四川久旺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郭陽光介紹,如今每年可生產規格魚苗100萬尾,養殖親本或者成魚10萬斤。
巨大產量的背后,科技育種起到了關鍵作用。鱖魚的父本和母本在外塘培育3至5個月后,再選擇品質優良的親本轉至溫室進行強化,同時創新餌料配方,添加益生菌、自主研發的中藥包及多種維生素,以提高鱖魚品質和存活率。
以數字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鹽亭堅持以科技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鹽亭主動融入全市科技創新布局,聚焦特色優勢產業開展科技攻關,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西部水產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鱖魚繁育基地,與四川農業大學深入合作,并納入四川省“十四五”魚類育種攻關計劃。“繁育中心的數字化控制為鱖魚營造了最佳生長環境,大大提高了生長效率,原來在梓江可能要3-5年才會性成熟的鱖魚親本,在這里1-2.5年就可以完成性成熟,還能產下質量更高的魚卵。”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系主任、教授姜俊介紹道。目前,該園區正致力于選育性狀優良、抗病性強、生長快、適合高密度養殖的鱖魚品種,牢牢掌握梓江鱖魚種業芯片。
從科學選苗到智能建檔,從無害育種到專用飼料,“梓江鱖魚”品質逐年提升,名氣越來越大。如今,該園區已建成集中連片標準化魚池3055畝,輻射面積78000余畝,被評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省5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梓江鱖魚”被評為國家地標產品。
產業集群
從“零星散打”到“集群作戰”,特色產業聚鏈成勢
工業化思維同樣在畜禽養殖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走進位于玉龍鎮雙興村的天府肉羊現代智慧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工人們在羊舍間忙碌,打掃羊圈、添加飼料。“我們養殖的天府肉羊是和四川農業大學、綿陽科研單位合作培育的新品種,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生長發育快等優勢。”養殖技術員龔玲娟介紹,目前園區全場存欄肉羊5000余只,可繁母羊3000余只,兩年三胎,平均每年可繁育羔羊7000多只,除滿足園區養殖需求外,還向周邊縣(市、區)提供優質種羊3000余只。
作為鹽亭特色農業產業,天府肉羊在肉羊繁育、消費市場拉動、政策金融推動、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下,其生產水平、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種、養、繁、加、銷、餐飲”的全產業鏈條已具雛形,并帶動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成為鹽亭農業產業的又一增長點。
將分散的農業生產單元整合為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鹽亭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思路,結合農業優勢產業基礎,聚焦重點產業領域龍頭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引進招商和培育發展一批具有產業強鏈補鏈作用的重點企業,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在數公里之外的玉龍鎮鳳集蛋雞產業園,雞蛋自動傳送帶上,一枚枚黃天鵝可生食雞蛋從雞舍送往包裝車間。雞舍里,先進的環控設備維護著母雞生活環境的溫度和光照穩定,自動喂食設備給蛋雞投喂以大豆、玉米、萬壽菊精華為原料的“定制食糧”。
除了蛋雞養殖、雞蛋生產,鹽亭還在進行更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實踐。鳳集與當地合力打造一條覆蓋祖代、父母代、商品代、青年雞、蛋雞養殖,包含高品質雞蛋生產、蛋品深加工、飼料加工、有機肥加工、蛋品科研與品牌打造的閉環全產業鏈。
全鏈增值
從“一粒繭”到“一匹綢”,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
走進鹽亭同益新絲綢項目廠房,20棟廠房和配套設施已打造完成,正在進行最后的裝飾裝修和收尾工作。“作為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項目,該項目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智能化養蠶車間、繅絲車間已經陸續開始帶料試生產。”鹽亭農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洪燦介紹,項目投用后可模擬蠶最佳生長環境,實現滾動式養蠶收繭。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產鮮繭9000噸,年產白廠絲1200噸,年產白綢1200萬米,帶動就業2000人左右,培育百億級蠶桑絲綢全產業鏈集群。
同益新絲綢項目不但解決了過去蠶桑絲綢產業“小而散”的問題,還為農產產業“接二連三”提供了更多可能。鹽亭有“華夏母親之都,世界絲綢之源”的美譽,一直延續栽桑、養蠶、繅絲的傳統。在“一家一戶種桑養蠶”傳統模式下,家蠶寡食性使得生產效率低下、勞動強度大,桑葉產能波動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難以滿足現代絲織品加工企業的生產需求。
同益新全產業鏈項目作為鹽亭“全鏈招商+要素護航”模式的成功典范,涵蓋智能化養蠶、繅絲織綢、生物制藥、文旅融合等全鏈條環節,通過工業化技術重構傳統農業,實現“一粒繭”到“一匹綢”的價值躍升。與傳統蠶桑項目相比,該項目更注重智能化、標準化、自動化,采用先進的智能化繅絲和數字化制造技術,引進智能機器人搬運蠶盤以及全新的“人工飼料養蠶”技術,以玉米粉、豆粕、桑葉粉合成飼料豐富蠶的“口糧”來源。
“通過先進的智能化繅絲和數字化制造技術,生絲質量和絲綢品質將得到提升,能夠有力促進鹽亭桑蠶新質生產。”潘洪燦表示,園區整體項目可實現一年四季全天候養蠶采繭,全年可產鮮繭9000噸,將有效緩解四川蠶桑產業原料供給壓力。
從“靠天吃飯”到“數據種田”,從“零星散養”到“集群成鏈”,從“原糧粗加工”到“全鏈高附加值”,鹽亭以工業化理念打通“科技—產業市場”鏈路,推動資金、技術、人才向鄉村集聚。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現代農業的“鹽亭樣本”正為丘陵地區破解“三農”難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