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臺縣的國家區域生豬種業創新中心。 三臺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新華財經成都5月16日電(記者 袁波)“再等幾個月,站內存欄種公豬就能達上千頭。滿產后將達到1200頭,屆時,這里將成為西部具有相當規模的共享種公豬站。”5月15日,在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蘆溪鎮棗河村一座六層高的樓房里,四川川繁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種經理李杰正和技術人員察看生豬的生長狀況。
大屏幕上,實時“直播”著豬兒們的生活:住著干凈整潔的房間、吹著恒溫恒濕的空調、喝著消毒過濾后的“直飲水”。“站里配備了頂尖的生產設備和全面的防疫保障設備,還有科技人員提供24小時‘保姆式’服務。”李杰說,整個種公豬站,由種豬樓、實驗室、生活辦公區、隔離區等多個部分組成。
而且,能夠進這里的公豬也不簡單:它們得通過國家區域生豬種業創新中心內“生豬基因大數據評估實驗室”的層層篩選,最終從全川9個核心育種場里脫穎而出。
三臺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連續多年生豬出欄量超過100萬頭,位居四川省第一,而四川生豬出欄量多年來全國第一。
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然而,長期以來國內的生豬養殖較為依賴國外的豬種,在生豬良種繁育體系中,種豬是制約產業發展的“芯片”。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朱礪介紹,目前四川種豬和商品豬市場的80%左右為國外種豬,而本地豬及雜交豬僅占不到20%的市場份額。而相比國外種豬,四川省畜科院利用國內外優質遺傳資源,歷經十余年技術攻關培育出了“川藏黑豬”配套系,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
如何解決生豬種源“卡脖子”問題?2021年,三臺縣依托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由四川農業大學育種團隊牽頭,四川省種業集團控股,聯合鐵騎力士、明興農業等7家育種龍頭企業,以“1+7+N”模式構建種業創新聯合體,成立四川川繁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區域性共享種公豬站,開展聯合育種,努力打造自主種豬品牌,與進口豬進行差異化競爭。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共享種公豬站已取得一些成績。待種豬選育達到最佳遺傳品質后,我們將把優良種豬進行社會化共享。”朱礪透露,共享種公豬站目前已廣泛服務于重慶、西北等省外地區重要生豬養殖基地。
近年來,三臺縣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全產業鏈模式推進生豬產業發展,作為四川省唯一納入國家級園區創建名單的生豬種業產業園,三臺縣現代生豬種業產業園已建成國家核心育種場2個、千頭以上擴繁場7個、規模化養殖場163個、飼料廠1個、A級屠宰場1個、規上精深加工企業5個,構建了以育種為核心,“產、銷、研”一體化發展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
三臺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霞表示,三臺縣還與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范學院等高等院校簽訂了縣校合作協議,并長期與國家、省、市農科院開展合作;建立了萬安實驗室生豬創新基地、豬禽種業全國重點實驗室生豬育種中心、生豬科技小院等36個生豬種業創新平臺,并以平臺為依托,組建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集成創新”攻關團隊,聚焦生豬新品種(品系)培育、種豬性能測定、生豬種源疫病防控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開展深入研究。
在三臺縣現代生豬種業產業園的生豬種業創新中心,育種、大數據評估、生豬疫病防控技術等實驗室設備一應俱全,技術人員聚精會神開展種豬精液的品質研究。與之相鄰的基因大數據評估實驗室內,收集著四川省的種豬表型和基因型數據。
“三臺依托創新中心、種公豬站等優質項目持續建設種業高端創新平臺,全力開展種業關鍵技術攻關。”三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蔣次勇表示,當前,三臺正全域推進智慧化養殖體系建設,爭取在數字化監管、規模場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打造全國生豬“種業高地”。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