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的機聲打破貓兒溝村萬天宮山梁的寧靜
5月19日,當布谷鳥的鳴唱劃破三臺縣中太鎮貓兒溝村萬天宮山梁的靜謐,翻騰的金色麥浪在晨風中簌簌作響,空氣中彌漫著麥穗特有的甜香。
河南麥客黃海峰跳上他的“鐵伙計”——一臺標著“豫C”牌照的收割機,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這位來自河南洛陽的80后新農人,收割完這片坡地的小麥,將結束他在三臺縣的第三次追“豐”行。
“哪里油菜、小麥熟了,我就開著收割機追到哪里。從5月4日到中太鎮,收完油菜又收小麥,轉眼半個月了。”聊起自己的追“豐”軌跡,今年42歲的黃海峰黝黑的臉上綻出笑容。自從他8年前當上機耕農機手,從每年5月夏收開始,他的足跡遍布云南、四川、河南、河北、山東、遼寧等地。
“突突突”的機聲打破了山野的寧靜。黃海峰的收割機像一匹識途的老馬,熟練地在坡地上來回穿梭。陽光下,金色的麥穗被整齊地“吞”進割臺,粉碎的麥稈從機尾均勻“吐”出,在田間鋪開一條條金色的“地毯”。
十幾分鐘后,顯示屏提示機倉已滿,黃海峰將收割機緩緩開下新墾的緩坡,??吭谝惠v三輪車前,飽滿的麥粒從卸糧管噴涌而出,種植大戶張云趕緊用袋子接住麥粒。
黃海峰駕駛收割機作業
“機器收麥就是快,以往每人每天150元包頓飯都請不到人,現在這片100多畝的坡地兩天就收割完了。”張云一邊扎緊裝滿麥粒的袋子,一邊給記者算賬,機收小麥每畝可節約成本500元左右,比人工收割提高效率80%以上,這片坡地原本是撂荒地,自從3年前使用上機耕、機種后,每年播種小麥和玉米,每畝能增收400至600元。
“自從黃師傅來了我們村,我都省了好多力。”貓兒溝村年過七旬的王大爺蹲在地頭,瞇著眼看“鐵麥客”作業。“三年前他第一次來,收割機在坡地上直打晃,現在可真是‘老把式’了!”老人掬起一捧剛收的麥粒,金燦燦的麥子在指縫間流淌,“粒粒飽滿,比人工收得還干凈。”
“大爺,你是咱的老客戶啰,咱明年還來,貓兒溝村可是咱的‘根據地’。”黃海峰摘下口罩,滿面笑容地接過王大爺的話茬。他轉身告訴記者:“等這兩天貓兒溝村小麥收割完,我就要趕回河南搶收。明年農忙時節,只要村上這邊有需要,我都會第一時間趕過來。”
正午的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麥地,駕駛室里,溫度計指向38℃,但黃海峰顧不上擦汗,將收割機開往另一片成熟的麥地。機器劃過麥浪,留下整齊的麥茬,就像給大地理了個“板寸”。
“嘩——”又是一車麥子裝滿。貓兒溝村會計曾海彥小跑著過來,手里拿著剛測完的產量數據:“黃師傅,畝產552公斤,比人工收割的地塊多了70多公斤。”
黃海峰的工裝T恤后背結了一層白花花的汗堿,草帽下的頭發還冒著熱氣,他咧嘴笑答:“咱這收割機損失率不到3%,秸稈還田還能肥地,來年產量還能更高!”
“黃師傅跟我們村合作有兩三年了,今年5月上旬他就過來了。因為他收割技術好,收費也很合理,老百姓都認可。通過這些外地機手助力,有效保證了我們村小麥搶收進度。”曾海彥告訴記者,機械化收割小麥,不僅一次完成收割、脫粒,還直接完成秸稈還田,提高了收割效率,大大降低了勞力成本,今年平均畝產能達到550公斤以上。
記者手記
麥收季節,“麥客”們走南闖北,不辭辛勞。在三臺縣新生、建設、金石、新魯等鄉鎮,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忙碌收割、播種的農機。
機械化不僅改變了農耕方式,更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新的生機。當地農戶的認可和支持,是麥客們深耕農業的動力。正如三臺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所說:“這些馳騁在豐收一線的‘鐵麥客’,是鄉村振興中最動人的風景。”
今年,三臺縣整合縣內外小麥油菜收割機共1800余臺(套),對全縣39.5萬畝小麥、68.4萬畝油菜進行收割作業,小麥機收率達到92%以上、油菜機收率達到70%以上,預計5月底夏糧收割工作全面完成。
?。◤堓x 楊芳 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文 王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