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農歷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財經
        用一生與水稻對話|何以天府?我們用糧食作答
        发稿时间:2025-06-10 10:18   来源: 四川新聞網

          6月的四川眉山東坡區永豐村的千畝稻田里,新插的秧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剛走近稻田,就被農戶們熱情圍住,“馬教授,我家秧苗倒伏咋辦?”“您看這分蘗咋比往年少?”

          

         

          眉山永豐村

          面對農戶們的問題,馬均耐心解答,或蹲身示范或記錄問題。“馬教授每周來三四次,比我們還操心田里的事。”看著馬均汗濕的襯衫,種糧大戶王元威感慨,“有他在,我們心里就有底。”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四川眉山考察調研時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

          “請總書記放心!我們一定能實現藏糧于技,中國碗裝中國糧食。”三年過去,馬均這一句鏗鏘承諾已經轉化為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行動,耕出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新圖景。

          深耕38年 一輩子就喜歡水稻栽培

          “我這輩子啊,就喜歡種水稻!”

          62歲的馬均在水稻栽培領域已經深耕了38年。

          

         

          馬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育種是學界的“寵兒”,而栽培學卻被視為“配角”。“有人說,只要有了好種子,隨便種都能高產。”馬均卻不這么認為,“光有育種的良種,沒有栽培的良法是肯定不行的。”1987年,他考入四川農業大學,正式叩開了水稻栽培的大門。

          他記得第一次跟著導師下田,看到農民用密植法種雜交稻,結果稻株瘋長卻穗小粒稀,一場暴雨后倒伏大半,“良種就像千里馬,沒有好鞍具,照樣跑不快。”在學校里,馬均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栽培學上,并在博士畢業后,選擇回到了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對他而言,農業科研的價值從來不在實驗室的試管里,而在千萬畝大田的耕犁下。為了讓技術從紙上走向田間,他把“辦公室”搬到了田間地頭。

          2002年,馬均到眉山調研時,一眼相中了永豐村平整連片的田地——田地平且連片,正是開展水稻栽培試驗與推廣的理想之所。從選種、育苗到插秧、管護,他帶著團隊在這片土地上反復試驗:將傳統密植法改為稀植,讓雜交稻的分蘗能力充分釋放;根據四川盆地的氣候特點,優化施肥和灌溉節奏……

          春播秋收,寒來暑往。馬均大部分時間都奔忙在各地的水稻生產第一線,日曬雨淋是家常便飯,但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馬”,執著于篩選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探索新模式。

          在他看來,這是一件苦在其身,卻甜在心里的事業,“當你看到自己研究的技術讓農民多收了糧食,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就不覺得苦了。”

          技術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

          20多年過去,永豐村早已從靠天吃飯的“望天田”,變身為旱澇保收的“噸糧田”;昔日零散破碎的“斗笠田”,也已連成一望無際的“千畝田”。

          作為四川高標準農田示范樣板之一,永豐村不僅建成了4400畝高標準農田,更在今年打造了全省規模最大、新品種數量最多的1500畝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而馬均正是這片基地的“管理者”,每個有望在四川推廣的水稻新品種,都要在這里進行為期兩年的中試。

          “栽培技術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馬均發現,把技術“做給農民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我們先在試驗田里進行試驗示范,讓農民看到技術效果,他們也就愿意嘗試了。”

          

         

          馬均與農戶交流水稻長勢

          剛開始,曾經有農民捏著秧苗直搖頭:“用這個技術,收成能好嗎?”馬均沒說話,擼起褲腿就下田,親手示范如何選苗、插秧。秋收時,一根根秤桿揚起了弧度——畝產比往年多出100多公斤。從那以后,永豐村的農民們認準了這個“會和稻子說話”的馬教授,一有問題就找他咨詢。

          “我現在手機里都有600多個農戶的電話。他們信任我,一有問題就給我打電話。”馬均笑著說道。

          三年前向總書記匯報水稻新品種和生產新技術后,馬均的腳步更緊了。在田間查看水稻的長勢,在實驗室里進行數據分析和比對……這三年,從實驗室到永豐村的往返路,他走了上百次,每年對七八十個品種的水稻進行中試,篩選出了3個新品種,研發出2項新技術,使畝產達到800公斤,成功推廣到全省多個城市。

          馬均以“川康優6308”舉例,這個“生育期適中、分蘗力強、穩產性好”的“三好學生”,截至2024年,已在長江流域推廣超10萬畝,帶動農戶增收超億元,并入選2025年超級稻名錄。而最新研發的精準調撥播種技術將原來的無序播種變為調控播種,實現了種子用量減40%的突破,去年千畝示范田畝產達860公斤,每畝收益增長七八十元,很受農民歡迎。

          三年耕耘,累累碩果見證蛻變——2022年,永豐村1500畝水稻核心示范區平均畝產720公斤,2023年突破780公斤,2024年逼近800公斤大關,其中超高產攻關田以969公斤畝產,創下成都平原水稻超高產紀錄。

          培養更多新型“土專家”“田秀才”

          雖然科研工作繁重,馬均始終將人才培養視為“根基”。在四川農業大學,他深耕教學一線,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用田間實訓替代傳統課堂,讓學生在插秧、測產中學到真本事。

          

         

          馬均用田間實訓替代傳統課堂

          2023年啟用的永豐水稻科技小院,更成為他的“人才孵化器”,每年選派2名以上碩博研究生常駐基地,在新品種試驗、新技術推廣中摸爬滾打。如今,從這片基地走出的多名研究生,已成為各地水稻科研與技術推廣的骨干力量。

          農業技術再好,沒人用就是紙上談兵。如何打通科研與農戶之間的“最后一公里”?一次與朋友的聊天中,馬均從果樹技藝競賽中獲得靈感:“水稻為什么不能辦競賽?讓農民在‘比學趕幫’中掌握新技術!”

          2015年,馬均聯合專家向眉山東坡區政府提議,每年舉辦“一優兩高”(優質、高產、高效)水稻生產競賽活動,從品質、產量、效益、過程管理等多個維度進行評比,同時還要設置豐厚的獎金,最高可達上萬元。

          從2016年第一屆競賽僅有24戶農戶參加,到去年第九屆參賽農戶超過200戶,競賽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不僅為農民提供了展示種植成果的平臺,還通過培訓新技術、普及新成果,助力培養新型農民,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參與熱情。

          8年間,馬均團隊通過競賽累計培訓農民6000余人次,培育種糧大戶200余人,其中100余人成長為扎根鄉土的“土專家”“田秀才”。

          今年,東坡區“一優兩高”(優質、高產、高效)水稻生產競賽活動已經正式啟動。馬均翻看著最新的參賽名單,目光落在幾位年輕農戶的名字上,“你看,越來越多‘90 后’加入,他們懂技術、會用手機,正是我們要培養的‘新型田秀才’。”

          38年過去,四川水稻種子質量、生產技術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馬均來說,除了歲月的痕跡,似乎變化也沒那么大——褲腿上總是有著泥點,頭頂上總是戴著草帽。

          他總說,每株稻穗都是一道動態方程——溫度、濕度、光照是變量,栽培技術是解法,而他的一生,都在尋找更優的答案。“有人問我什么時候退休?”他輕撫著秧苗,“等哪天聽不見稻穗拔節的聲音,或許就該休息了。”他望向眼前的“天府糧倉”目光灼灼,“現在,還有新的課題等著呢!”

          (來源:四川新聞網)



        相关新闻:
        久草中文在线观看| 嫩草影院无码av| 中文资源在线官网|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日韩欧美群交P片內射中文| 成人无码视频97免费|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 久久伊人亚洲AV无码网站|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2020|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