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夜間在玉米地進行農藥噴灑作業
□衡廷凡 付艷 記者 彭紫薇 文/圖
為何選擇夜間作業?夏季白天氣溫高,光照、溫度等因素會降低飛防效果;而夜間低溫、高濕的環境,不僅利于農藥附著和吸收,更能顯著增強病蟲害防治效果。
“白天先勘察玉米地及周邊環境,標記田塊邊界、障礙物,再用專業飛防規劃軟件設計航線,確保藥劑均勻噴灑。”植保飛防操作人員陳瀅告訴記者,夜間“盲打”技術能避開高溫,減少農藥揮發,提高利用率,同時大幅提升作業效率,節省時間與人力成本。
據介紹,飛防夜間“盲打”的核心在于高精度衛星定位系統與先進傳感器技術的應用。通過衛星定位,無人機可精確獲取農田地理信息,結合預設航線規劃,確保每次飛行精準覆蓋目標區域,操作人員只需在旁觀察飛行狀態,及時更換電池、補充農藥,操作便捷高效。
作業現場的無人機飛防“保姆車”格外引人注目。這輛看似普通的小貨車,實則是一個移動農業服務站:車廂內配備無人機停車板、大容量儲蓄充電器,以及自來水、農藥儲存等設施,能在無人機電量不足或藥劑耗盡時快速補給。“自制保姆車不僅提升了效率,還具備強越野性能,能適應復雜農田環境,大大拓寬了飛防作業覆蓋范圍。”陳瀅說。
目前,飛防夜間“盲打”技術已在鹽亭縣多個鄉鎮開展試點。富驛鎮眾惠農業負責人劉海周流轉了10000畝土地,其中1000多畝早玉米全部采用這項技術,成本與效率的變化讓他感觸頗深:“以前雇人打藥,一人一天最多能噴10多畝,還容易因體力不支出現漏噴;現在無人機夜間作業效率大幅提高,藥劑用量也減少了,大量節約了生產成本,規模化種植的底氣更足了。”
夜間“盲打”技術的推廣,不僅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革新,更體現了科技對農業生產力的解放。隨著這項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將為鹽亭乃至更大范圍的規模化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撐,讓智慧農業的翅膀助力更多農民實現豐產增收。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