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兩彈城參觀視覺綿陽資料圖
□中國文化報記者 王雪娟
在四川綿陽梓潼縣,有一座承載著民族脊梁記憶的“兩彈城”。這里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902基地)院部舊址,曾是我國第二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總部。鄧稼先、王淦昌、于敏等“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曾率領數萬科研工作者在此扎根,完成重大國防科研任務,鑄就大國基石,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如今,這座鐫刻著紅色基因的歷史地標,正以科技為翼,開啟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時代文化,“兩彈城”載譽無數,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成為人們懷舊體驗、休閑度假、紅色旅游、拓展訓練的熱門選擇。
2024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的四川兩彈城博物館,是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載體。館內“驚世偉業護國核盾:中國核武器研制歷程展”基本陳列與“撼世核力量——核能科普展”專題展,運用數字化展陳與沉浸式場景復原技術,讓歷史“活”了起來。漫步其中,游客仿佛能觸摸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科研工作者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念。
與之相輔相成的航天科技館,同樣以科技為筆,描繪出星辰大海的壯麗圖景。在這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在觀眾隊列中迸發。今年“五一”期間開展的科普實驗現場更是成為生動的啟蒙課堂,孩子們踴躍舉手提問,家長認真記錄,歡聲笑語中,科學的種子悄然播撒。
兩彈城景區積極創新文旅活動形式,將科技、民俗與紅色文化巧妙融合。今年端午假期,以“兩彈精神傳薪火端午粽情憶功勛”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精彩紛呈。“趣玩機器樂打卡”航天科技館機器人互動,讓游客與科技親密接觸。拼圖挑戰賽增添了游玩趣味性,“投壺納福趣民俗”活動則讓傳統民俗煥發新生,3天假期累計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
在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上,兩彈城景區多管齊下,成果斐然。兩彈城景區企劃營銷部部長焦智文介紹,在研學課程方面,景區推出線上科普直播,與梓潼縣少年宮聯動講解并進行實驗演示,還開發了《信仰的力量》《核能探秘》《歷史的顏色》等跨學科融合課程,通過場景化教學和成果可視化設計,讓大家在互動中領悟“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文創產品開發同樣亮眼,2024年推出30余種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的產品,以年輕化載體傳遞紅色文化。此外,《英雄·豐碑》《喚我壯志凌云》《鑄劍》等多部情景劇和環境小劇,通過戲劇藝術還原歷史場景,生動展現科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
在拓展紅色教育陣地方面,兩彈城景區創新不斷,將原曹家溝工學院改造為可容納1500人的研學實踐教育營地,賦予其國防軍事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多重功能,實現歷史空間的創新利用。同時,景區實施區域聯動戰略,聯合七曲山、劍門關等周邊文旅資源,形成跨區域勵志研學產品鏈,吸引眾多機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更值得一提的是,景區積極推動兩彈城國防動員演訓基地項目落地,探索“文旅+國防”模式,為紅色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原載2025年7月11日《中國文化報》)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