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員向研學團隊講述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動物
8月的岷山深處,大熊貓國家公園平武老河溝自然保護區綠意盎然。溪流在密林間叮咚作響,紅外相機捕捉到的羚牛家族正悠然啃食青草,遠處的冷杉林里,幾只毛冠鹿警覺地抬眼張望——這不是紀錄片里的畫面,而是暑期研學團隊跟著生態導賞員探秘時的真實場景。
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暑期以來,老河溝的“自然課堂”格外熱鬧。從昔日的獵戶、農婦,到如今能辨識上百種野生動植物的“物種翻譯官”,由高村鄉138名村民組成的生態導賞員隊伍,正帶著一波又一波暑期研學的孩子和家長,在153平方公里的原始秘境里,讀懂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
研學游里的身份轉變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
“大家看樹干上這個爪痕,是亞洲金貓留下的,它可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相當于森林里的‘夜行俠’……”58歲的強清貴蹲在一棵云杉樹下,手里的樹枝輕輕指著痕跡,一口略帶喜感的“椒鹽”普通話,讓圍著他的20多個研學孩子聽得眼睛發亮。
誰能想到,這位如今能準確說出十幾種動物習性的導賞員,曾是用子彈丈量山林的獵戶。“以前冬天獵林麝,賣麝香供女兒上學,后來山里的動物越來越少,空著手回家成了常事。”強清貴的手機里存著兩張對比圖,一張是銹跡斑斑的獸夾,另一張是紅外相機拍的林麝帶幼崽覓食的畫面,“現在帶孩子們看這些,比當年打獵踏實多了。”
暑期是老河溝研學游的旺季,強清貴幾乎每天都要帶領研學團隊,沿著6條原始溝系,教孩子們辨認珙桐的“白色翅膀”,聽綠尾虹雉的鳴叫,講解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保護政策。“僅7月份我就接了不少游客,收入比以前打獵強,還能護著這山這水,也算是一舉兩得了。”強清貴說道。
跋山涉水探索原始秘境
破解“保護與生計”難題
機制創新激活生態紅利
老河溝保護區深嵌于岷山橫斷山脈北段,孕育著大熊貓、亞洲金貓、羚牛等“五霸”,以及金雕、綠尾虹雉等“四美”。曾幾何時,“禁伐禁獵”讓世代“靠山吃山”的村民犯了難:不能打獵、挖藥,生計咋辦?
2023年,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林草部門及當地政府支持下,老河溝推出生態導賞員機制——村民經培訓后,在農閑時(尤其是暑期)接待研學團隊,提供自然體驗服務。這既化解了“護生態與謀生路”的矛盾,更讓保護有了“全民參與”的根基。
“培訓初期,村民們不買賬。”保護區負責人馬劍記得,有人說“外地人來管本地人”,有人覺得“不如挖藥實在”。轉機來自返鄉青年算的生態賬:帶研學團隊一次能賺300元,游客買蜂蜜、土雞蛋的價格比販子高30%,守著青山的收益更長久。
如今,生態導賞員制度推行兩年來,138名村民已累計帶隊超3000次(為訪客提供自然體驗服務,獲得直接收入超50萬元),并通過組織采摘、農事體驗及助銷山貨等帶動全村經濟。
生態日里的“雙向奔赴”
守護青山就是守護未來
“以前覺得大山是‘錢匣子’,掏一把少一把;現在才懂,守好青山是‘金飯碗’,細水長流。”強清貴的話,道出了村民們的轉變。
生態導賞員機制推行以來,老河溝的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經過多年保護,79臺固定點位的紅外相機,近7年來拍攝到的小型有蹄類野生動物次數從29次增至84次,大中型有蹄類更是增長了3倍。盜獵、盜采現象基本絕跡,就連曾因未預約進山而大鬧溝口的村干部,如今也成了持證導賞員,用幽默的講解向研學團隊講述“從沖突到和解”的故事。
8月15日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包括強清貴在內的138名生態導賞員早早備好了路線:帶孩子們安裝簡易生態觀測裝置,分析紅外相機數據,制作“保護承諾卡”。“要讓孩子們知道,保護不是一句口號,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強清貴說。
從獵戶到導賞員,從“索取”到“共生”,老河溝的實踐正在書寫新答案:當生態保護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當綠水青山能帶來“真金白銀”,“兩山”轉化就有了最堅實的根基。老河溝的“自然課堂”里,正孕育著更多關于保護與希望的故事。
?。ㄓ浾?任露瀟 平武縣委宣傳部供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