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聲
這兩天,一件在綿陽發生的“小事”火了。
一位賣水果的老人過馬路時,手拉車突然顛簸,導致塑料桶傾翻,大棗滾落一地。多名熱心市民陸續上前,幫忙拾秤、扶車、撿棗,后方車輛見狀也默契靜候。很快,所有物品被收拾好。最后,一位熱心市民騎著電動車趕來,將裝滿棗的桶放上車,穩穩送到馬路對面。這一幕,在多個媒體平臺發布,受到網友的廣泛好評點贊。
同樣是意外車翻,很容易聯想到,不久前平武縣響巖鎮三橋村的一幕。一輛菜籽油油罐車側翻后,網上一段視頻引發波瀾:畫面里村民們提著大大小小的桶,陸續從油罐車內接油,還配上帶有“菜籽油油罐車側翻,村民用桶撈油”這一誤導性的圖文標題,致使不明就里的網民紛紛以為是眾人在哄搶菜籽油。可真實情況卻與之截然不同。實際上,附近村民是經過司機同意才行動的,他們當時擔憂的是油浸透土地、流進河里造成污染。看到油罐車駕駛員損失慘重,車壞了,油也漏了,村民們還想湊些錢來彌補,只是駕駛員婉言謝絕了。
兩幕場景都是小事,一者被即時贊頌,一者曾遭曲解,盡管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走向”,但后來事實已經分明,都展現出一座城市的善良與溫暖,讓人想起“莫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面臨攙扶老人過馬路、為匆忙的行人指路等這樣的“小事”,是不假思索地伸手相助,還是轉身離去的漠然旁觀?如何選擇,實則映射了人心的溫度,更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賣棗老人街頭的慌張、油罐車司機眼前的困局,恰如一塊塊檢驗人性的“試金石”,不論是行人、還是村民,都用行動給出了令人溫暖的答案。這些看似順手為之的善舉,實則是涓滴匯聚的力量,為綿陽城市文明的大廈添磚加瓦。
“莫以善小而不為”,下句緊接著就是“莫以惡小而為之”。網絡時代的傳播場域,負面信息可能更能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因為它們往往與懸疑、戲劇性的情節有關。油罐車事件初期的誤讀便警示我們:當鏡頭只截取局部,當標題刻意制造沖突,那些村民幫助司機、守護環境的善意舉動,險些就被曲解。所以,面對熱點事件時,不能僅憑碎片信息就妄下判斷,讓子彈飛一會兒,不僅是等待真相的耐心,更是對他人的基本尊重。唯有深入了解全貌,多一些規則意識和換位思考,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畢竟,比獵奇更重要的是,我們更加渴望看到那些真實感人的正面內容。
總之,無論是“不以善小而不為”,還是“莫以惡小而為之”,都應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綿陽街頭的拾棗善舉、山間的接力傳油,既“撿起”了城市的善良與溫暖,也傳遞著守望相助的力量,讓人際關系遠離冰冷,為人們增添安全感與獲得感。這些樸素善意,是對行善者的肯定,更召喚著更多人加入善行之列。
期待這一向上向善的愛與暖意在綿陽持續升溫,讓文明的光芒匯聚成璀璨星河!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