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信息”發揮“大作用” ——
游仙政協讓社情民意形成響應“閉環”
社情民意信息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反映問題迅速、及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協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政協履行職能的重要方式。
如何讓社情民意信息更好發揮“小信息”的“大作用”,既當好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參謀助手”,又架通凝聚民心民智的“連心橋”,將各方智慧轉化為政策落地的實際效能?
近年來,游仙區政協緊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眾急難愁盼,構建了“采集、編輯、報送、反饋”的社情民意信息全鏈條閉環工作機制,通過機制創新、流程優化、動能激發,推動社情民意信息從“收集得上”向“提得準、送得快、用得好”躍升,形成了源頭有活水、流轉有效率、成果有轉化的游仙模式。
聚焦質量管控
破解“散亂”難題
人民政協聯系廣泛、包容性強,一個界別就是一條信息渠道。如何發揮優勢,破解信息來源碎片化難題成為游仙區政協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為此,游仙區政協以“多元協同+骨干引領”的模式,構建了全域覆蓋的立體采集網。
區政協整合9個委室、9個委員小組,7個民主黨派及工商聯、200余名政協委員、30余個相關部門鎮街力量,將協商議政、視察調研等履職活動轉化為固定采集渠道,實現“委員履職到哪里,民意收集就延伸到哪里”。
與此同時,游仙區政協以“源頭把關+專業論證”破解信息質量“同質化”難題,提升信息質量。建立了“三審三查”機制——專人初審查真實性、業務骨干復審查針對性、分管領導終審查操作性,確保“每一條建議都有現實依據”。每季度定向開展小規模“信息寫作提能培訓”進行“一對一”精準指導,邀請專業人士授課,提升委員、信息員的信息捕捉、分析研判和撰寫能力;并用好委員小組活動平臺促進交流分享,組織骨干參與調研考察拓展視野,在活動中發掘培養新撰稿人,針對形成的初稿,區政協還聯動相關部門“會診”,持續優化完善信息。
強化報送時效
暢通“快車道”機制
信息流轉時效將影響信息傳遞速度。為了暢通報送快車,游仙區政協以“三個第一”時效原則破解“慢半拍”難題,打造高效傳遞的“快車道”。
“第一時間編報”——建立健全動態信息臺賬,對匯集信息即時登記分類并初步研判。專人專責、特事特辦,大幅壓縮內部流轉環節,確保接收信息后最短時間(原則上當日)完成編審與精準報送,最大限度縮短信息抵達決策層時差,為有效應對贏得先機。
“第一時間審核”——實行“委室主任初審,分管副主席終審”分級機制,敏感信息直報主席審簽,確保“審核不過夜”,嚴把政治關、事實關、建議關,力保報送時效與質量。
“第一時間溝通”——定期與市政協研究室對接熱點,每月通過“信息共享群”推送上級關注重點和選題熱點,加強協同指導,確保信息在關鍵窗口期發揮最大效用。圍繞科技教育、基層治理等選題報送的信息,采用率達60%,較盲目報送采用率大幅提升。
助推轉化落地
激活“考評雙引擎”
社情民意信息的轉化落地,是該項工作能持續發力的“動力源”。對此,游仙區政協以“立體激勵+成果運用”破解信息工作重征集輕實效難題。
區政協制定實施了《政協綿陽市游仙區委員會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制度》,明確各主體報送任務,將政協專委會聯系基層、對接部門收集報送信息納入評議范疇,激發各方參與積極性與責任感。通過實行“月通報、年總結”,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成效明確納入政協委員年度履職考核評價和各專委會工作績效評估范疇,倒逼責任落實和工作提升。
還每年評選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編發《政協信息》(上級采用)供學習借鑒;對被領導簽批及省政協以上采用的高質量信息,以“喜報”形式由區政協主席或副主席送達撰稿人及其單位,進一步激發撰稿榮譽感和積極性。
不少建議從紙上落地為實際舉措——
2024年9月報送的《關于將中小學課間10分鐘延至15分鐘的建議》被省政協采用后,助推教育部政策發布全國施行;
2024年10月報送的《關于將高空拋物智能監測預警追溯系統納入國家建筑設計標準的建議》被全國政協采用后,各地積極推進,進一步完善監測技術,規避相關風險;
……
2023年以來,游仙區政協累計提交社情民意信息292條,其中,26條被省政協采納,2條被全國政協采納。
接下來,游仙區政協還將繼續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健全信息工作機制,廣泛匯集民聲、精準傳遞民意,以高質量信息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服務和參考。(記者 唐顯枚)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