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8月5日電(記者鄭昕、張晨?。那貛X南麓的陜西省商洛市城區出發,一路向北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進發,手機地圖上的示意顏色從淺綠逐漸變為深綠,一輛氣象應急保障車緩緩駛入崇山峻嶺間的北寬坪鎮游客中心。
秦嶺深處的北寬坪鎮,位于古代連接秦楚兩地必經之路“商於古道”的一條支脈上。從這個節點向南北兩個方向伸展出的“綠色畫廊”,就是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項目的比賽地——蟒嶺綠道。
全長116公里的十四運會公路自行車賽道,除去城市賽段,核心與精華就是在這蟒嶺綠道中穿行的約41公里路程。作為陜西省規格最高、景色最美的自行車道之一,蟒嶺綠道因其盤旋如蟒蛇而得名。騎行者置身其間,與燕語鶯啼、潺潺溪流為伴,宛如在行進中徐徐打開一幅“大秦嶺”壯美畫卷。
不過,身處秦嶺腹地,天氣的多變確實如孩子的心情,你經常能在10分鐘內見識這里從大雨瓢潑到艷陽高照的轉換。在秦嶺中舉辦賽事,固然能展現出戶外運動項目的魅力,卻也為賽事組織保障特別是氣象服務帶來了挑戰。
商洛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宋文超告訴記者,在兩個月前舉辦的十四運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上,6天的比賽前期是超過35攝氏度的高溫,中后期出現了強對流天氣。面對秦嶺復雜多變的“風云”,氣象部門及時監測并發布了多次冰雹、暴雨、大風預警,為競委會研判提供參考,保障了賽事的圓滿舉行。
據了解,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氣象預報預警和智慧服務系統的預報能力已達到空間分辨率1公里、時間分辨率1小時的水平。包括商洛在內全省各賽區與場館、場地的天氣實況與發展狀況,都在氣象部門的掌握中。
“在測試賽上,這輛保障車每天都在賽道上選一處??俊?rdquo;商洛市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副主任邱文杰一邊把控方向盤一邊說,“這輛車相當于一個‘移動指揮部’,給我們帶來了很大便利。”
這輛氣象應急保障車于2019年配到商洛,曾在2020年商洛市洛南縣暴雨洪澇災害的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有著近30年工作經驗的資深氣象人,邱文杰操作起這些新式設備也毫不陌生。連接電路、啟動系統、升起接收器,不一會兒工夫當地的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量等數據就呈現在車體一側的屏幕上。
如果說這輛能觀測現場氣象,并同氣象臺保持可視會商連線的保障車是移動的指揮部,那么布設在公路自行車賽道旁的10個微型氣象監測站就是哨所,監控各自位置的氣候變化。掃一掃監測站上的二維碼,賽場及周邊從未來幾小時到幾天的天氣資訊就會出現在屏幕上,使參賽人員乃至觀眾、游客都能實時掌握賽場天氣狀況。
有了這些現代化的氣象保障設備,再加上工作人員的認真負責,公路自行車測試賽上沒有出現一起因天氣狀況突變引發的安全事故。
商洛市氣象局局長王衛民告訴記者,商洛氣象部門在今年年初就成立了十四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預報服務組、技術保障組、現場服務及宣傳組,各個業務部門新老搭配的專業人員明確分工、通力合作、夯實責任,力求在全運會正賽期間在商洛進行的比賽精彩圓滿、不留遺憾。
蟒嶺綠道地跨商洛市的商州、洛南兩區縣,從2014年起,這里已舉辦過6屆中國“環秦嶺”公路自行車賽,在2018年就被初步確定為十四運會的公路自行車場地。
“為承接全運會這一高水平賽事,相關部門從2019年起對包括蟒嶺綠道在內的各賽段進行了坡體加固、路面修復、賽道標志線劃設等的提升,并在賽道兩旁進行十四運會氛圍營造及綠化美化。目前這些工程已全部完成,只等全運會比賽的到來。”商洛市體育局副局長全斐說。
全斐表示,近年來蟒嶺綠道及其承接的自行車等賽事活動,在帶動當地全民健身、體育消費以及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全運會之后,商洛將進一步提升蟒嶺綠道品質,并打造更多高水準休閑自行車道,邀請全國各地自行車愛好者前來,行進在秦嶺如詩如畫的綠色氧吧之中。
“在山區從事十四運會賽事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雖然充滿了挑戰,但這里的生活氣息與大城市的忙碌喧囂截然不同。”邱文杰坦言,平時周末他也常會騎著自行車與家人在蟒嶺綠道閑游,累了就在道路旁農家樂喝茶小憩,同大自然融為一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獲得半刻閑暇。
“這條綠道是咱商洛人的會客廳,現在有越來越多外地的游客和自行車愛好者體驗。但也別忘了在出發前查一下天氣,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情欣賞美景、揮灑汗水。”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