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根據統計,2021年,我市糧食總產量235.18萬噸,較2020年增產4.05萬噸,增長1.75%,高于全省0.15個百分點。糧食總產量創近10年新高。
總產創新高,靠什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把豐收的秘訣歸結為政策、治理、技術、服務的“四擎驅動”。
“抓好糧食生產,黨委政府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該負責人表示,2021年,我市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為總抓手,將糧食生產納入對縣(市、區)政府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并實行“一票否決”。同時,嚴格按照糧食生產“只增不減”目標,聚焦年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抓好任務分解重點工作。
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落實惠農政策、加強病蟲害防控、農業防汛抗旱等重點工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2021年,我市依托國家小麥、水稻、油菜原原種基地優勢,建成國家級糧油制種大縣4個,加快建設全國整市認定的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市。實現全市糧食良種覆蓋率100%,糧油主推生產技術到位率9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5.62%,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災害損失率控制在4%以下。當前,我市糧食綜合單產389.07公斤/畝,較上年提高5.27公斤/畝,提高1.56%。
資金的支持則為我市的糧食生產插上翅膀。我市充分調動種糧積極性,加強政策解讀與輿論引導,兌現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農機購置等惠農補貼,落實糧食生產政策性保險、糧食種植收入保險等金融政策。全市已兌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4.42億元,補貼面積369萬畝,受益農戶109萬戶;兌付農機購置獎補資金3466.56萬元,補貼機具9072臺套,惠及農戶7420戶。
“堅守保糧初心,詮釋奮進使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全市小春生產將力爭實現“兩穩二擴三提升”,即穩定小春糧食面積、油菜籽面積,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特色雜糧面積,提升小春農業機械化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糧油質量效益水平。
具體來說,2022年小春全市計劃糧食播種面積155萬畝,總產量46萬噸以上。為確保目標落地落實,我市將重點開展七大行動:穩定糧油播栽面積,確保有效供應;抓實“五良”融合,確保穩產增產;推進產業全鏈融合發展,發展現代農業;調整優化結構,抓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踐行綠色發展,推進可持續發展農業;搞好社會化服務,加強撂荒耕地治理;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李靈越)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