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州文化廣場的李調元像
“叔侄一門四進士,兄弟兩院三翰林”,贊譽的就是清代四川才子李調元家族取得的非凡文化成就——推動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承,對巴蜀文化復興和清代學術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組織川劇伶班,著力扶持、大力推動川劇的興起;融入對川菜、江南菜等飲食文化的獨特見解,編撰了第一部川菜菜譜,為本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2020年,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確定李調元為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他既有雅文化,也有俗文化,對雅俗文化都有貢獻,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他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及身體力行的弘揚,既推動了蜀學文獻的整理、巴蜀文化的傳播,又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普及,非常了不起。”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中華傳統文化學院院長王川教授這樣評價李調元。
4月初,記者走訪了安州區塔水鎮李調元故里,探訪調元文化的根脈與傳承所在。
研討 暢通調元文化傳承渠道
在李氏后人、現寶林小學副校長李曉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安州區塔水鎮童山村6組的李調元墓。在這里,一座八面菱形石墓規模恢弘,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靜臥著去世了兩百多年的清代才子李調元。墓碑上刻著“大清翰林李公調元之墓”,碑額上刻高浮雕二龍戲珠圖案。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該墓為文物保護單位。
離翰林墓不遠的童山村4組,就是李調元出生的李家灣。公路邊,是當地群眾所塑的李調元像,附有李調元生平。旁邊一座小廟里,塑有李調元坐像,香火不斷。寺廟的墻上,記錄著萬卷樓、李氏老宅被毀等民間傳說。后面,就是李氏宗祠和李家老宅屋基,這里是李調元出生地,也是李家祖屋,相繼走出了李化楠、李調元、李鼎元和李驥元,留下“一門四進士”的傳奇。
在安州區塔水鎮,現存有李家大院、烏龍曬甲、李調元故居、萬卷樓遺址、書冢遺址、李調元少年求學苦讀的東佛寺、李調元墓園等。
寶林小學第六屆調元文化藝術節
近年來,安州區依托獨特的地域優勢和人文資源,大力弘揚傳承調元文化,先后成立了四川李調元文化研究中心、調元文化研究專班,確定了調元詩詞、調元書法、調元川菜、調元戲劇等元素作為傳承工作的切入點,并在全區范圍內成功舉辦了調元文化藝術節、調元文化戲劇周、調元美食節等系列文化活動。
2021年底,安州區“四川李調元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現場座談交流會。王川教授認為,“越研究他,你越能發現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歷史人物,也不像其他才子那樣有很多花邊新聞、風流韻事,他是清代最接地氣的鄰家阿哥。”
李調元窮其一生編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記巴蜀千載文脈,此書也成為殿堂級的巴蜀百科全書。近年來,安州區對調元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制作出精美絕倫的宣紙絹面版《函海》,并出版發行。2021年6月,安州區“四川李調元文化研究中心”被認定為綿陽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如果有人傳播,大眾追求文化精髓的熱情也能點燃。”安州區社科聯副主席王楊梅告訴記者,為擴大李調元文化的影響,安州區在成立“四川李調元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相繼建設了調元廉政基地、采集整理了調元故事,策劃調元文化項目,以調元文化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的形式,在全區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傳承 擦亮李調元金字招牌
“踢腿、翻身、練唱腔……”4月2日,走進塔水鎮寶林小學,一周一次的川劇課開課了。50多名學生跟著市藝術劇院的桂豪杰老師,一板一眼地從唱腔、動作等基本功練起。
“我們依托獨特的地域優勢和人文資源,深挖調元文化,以調元詩詞、調元書法、調元川菜、調元戲劇等元素作為學校傳承工作的切入點,2020年被授予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李曉強介紹,學校已成功舉辦了六屆調元文化藝術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川劇
走進寶林小學,處處都充盈著濃郁的調元文化氛圍——學校門口將李調元“勤學、正直、拼搏、創新”的品質,用四幅青石浮雕予以表現,并配以李調元詩詞,生動活潑,詩意盎然;學校東側專門設立了“調元篆藝坊”,安裝有操作臺,讓孩子們通過“捏、雕、磨、刻、寫、劃”等方式“玩篆書”,在“玩”中領略華夏祖先造字的智慧,感悟文字的魅力。
李調元在書法方面頗有建樹,學習書法也成了寶林小學傳承調元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在教學樓一樓,以中國書法發展史為主線,依次介紹了中國書法發展歷程,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再到草書、楷書、行書。同時,柱頭上懸掛了相對應的書法作品,對孩子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校選取調元部分詩作,編著了校本教材《巴蜀才俊李調元》,收集關于調元的趣對故事和對聯,編印了校本教材《蜀中對圣李調元》,引導孩子們學習調元詩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和帶動效應。”李曉強介紹說,“我們還將繼續探索一種固化的方式,傳承調元文化,通過學校一代接一代的新苗來延續和詮釋調元川劇、調元詩詞以及調元書法等。”
為了更廣泛地弘揚“調元文化”,安州區塔水鎮黨委政府建立了“神泉文苑”文史綜合基地,并于2021年4月成立了塔水鎮文聯,成為我市第二個鄉鎮文聯。塔水鎮文聯主席張坤富告訴記者,當地幾十名文藝愛好者都在積極地為發揚調元文化作著貢獻,也是安州區文藝事業蓬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典范。
學書法
賦能 文旅融合扮靚調元故里
在安州區,李調元的印記隨處可見。在城區文化廣場的中心地段,一個巨大的李調元雕塑巍峨矗立,正面纂刻著李調元創作的《安縣道中》詩詞,背面詳細介紹了李調元生平以及他與川菜等內容;位于羅浮山景區游客接待中心的“清之園”廉政文化基地里,李調元的著作、成就、家風文化被布局于墻上以及展臺,供游客欣賞;城區兩條重要干道以“涵海路”和“調元路”命名;河東新區的公辦幼兒園,也取名為調元路幼兒園,致力于發揚李調元的人文文化,為孩子們精心打造了川劇院、生活館、美術館等特色場館……
200多年后的今天,李調元已經成為家鄉人心中的榜樣,李調元文化更是成為安州文化長河中的亮點。近年來,為傳承調元文化,安州堅持保護和利用并重,傳承和創新并舉的工作舉措,走“旅游+生態+文化”多輪驅動發展路子,積極推動安州歷史文化傳承發展。
“亭臺小榭,流水潺潺;柚香滿園,馥郁芬芳”,這是位于花荄鎮的柚香園農家樂給人的第一印象。作為安州返鄉創業的“領頭雁”,更作為李調元的后人,“柚香園”創始人李俊時刻牢記家訓,并身體力行將調元文化的傳承貫穿在自己創業過程之中。
學生在調元篆藝坊感悟文字的魅力
2015年12月,李俊回到家鄉安州,整合資源創建“柚香園休閑山莊”。在其建設發展和經營過程中,李俊通過策劃柚子、枇杷等水果采摘節、帳篷音樂節等節慶活動,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年俗活動,大力促進和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產業發展及產品銷售。如今,身為安州區餐飲協會會長的李俊已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帶頭人,在大家眼里,農家樂就是一個吃飯休閑的地方,但在李俊的眼里,這個地方卻是一個濃縮著家風與人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雅致之所。“我們應當將調元文化保存下來,讓更多人知曉乃至喜愛調元文化。”李俊說,我們將把李氏家風世代傳承下去,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閃耀光芒。
近年來,在安州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調元文化在安州區內得到有效推廣,做到了點面結合、文旅融合。每年開展的調元文化戲劇周、戲劇進鄉村(校園)、文化遺產日、調元書法展、調元美食節、以及在中小學校成立“調元文化傳承創作基地”“四川省李調元文化研究中心”,在城區籌建調元傳習所等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調元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在全區營造了良好的調元文化氛圍。
“2022年,安州區委宣傳部將立足于清代才子李調元這一歷史名人,在調元文化研究和傳承上下深功夫、做文章,通過打造調元文化傳習所,推進調元紀念館建設,組織開展系列調元主題文化活動等,不斷擦亮李調元這一歷史文化名片,豐富安州本土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安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敬表示。
調元故里,見證了安州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如今,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安州這座新城正在破繭化蝶,煥發出特有的文化魅力。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