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瑜權(綿陽)
到陜西韓城,是參加侄女的婚禮,侄女婿家住韓城郊邊。
北方有種說法,女兒結婚,娘舅為大。作為幺舅,加之侄女在我們身邊讀書生活多年,因此一家人早早就得到邀請。
韓城,位于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司馬遷故里。以前到山西旅行,返回四川,曾經繞韓城而過,對城市有些印象。在央視又看到一個有關韓城黨家村的風光片,知道了韓城地處中國版圖中心部位,是西部與中部,是華北入陜的第一道門檻,地處秦晉咽喉,扼守黃河天險,承東啟西,面向中原,連陜晉豫,是兵家必爭的交通隘口和軍事要沖,是秦晉黃河岸邊重要的工業能源與文化旅游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我們到韓城,提前兩天出發,自駕出行,第一站到的西安。侄女婿家人很是熱情,在西安接待了我們。第二天,在西安短暫停留,游覽了西安古城。
從永寧門進入,我們登上西安城墻。在城墻上漫步行走,一邊是高樓大廈,現代化的都市風貌,一邊是古色古香的民宅,多兩三層高,灰磚瓦房,墻上、樹上高高掛著紅燈籠,煙火味濃厚。想必到了春節,古城長街如晝,燈火通明,一定會吸引不少市民及游客爭相前往,觀賞燈會,體驗大唐時期“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的盛景。
次日,我們離開西安,到了韓城。
在韓城,第一站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家村。黨家村是一座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于一身的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群,距今大約有700年歷史。它的地勢很隱蔽,在遠處根本看不到村子,只有走到附近的黃土塬上,才能看見這個隱藏的古村落。走進黨家村,古老的石砌巷道、千姿百態的高大門樓、挺拔的文星閣……無不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興盛與輝煌。漢太史司馬遷祠墓也位于韓城。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著述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堪稱我國歷史學的奠基之作。《史記》曾經被魯迅先生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韓城除了美景外,還有不少美食。
走進古城美食街,可以品嘗當地的不少美味佳肴,羊肉饸饹、羊肉胡餑、攪團、紅甜面、臊子餛飩、芝麻餅等等。韓城餛飩,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面食,在韓城的民俗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韓城第一名吃”。攪團是韓城人最熟悉、最普通的飯食,做法工藝簡單,將鍋里的水燒到微開,即用一手在鍋里摻面,一手用小搟面杖順著一個方向不斷地攪,直到成為一團稠稠的糊狀為止,當地人將其叫為“攪團”。
韓城的山區除了產羊,還產蕎麥。羊肉饸饹,由喬麥面制成細條煮熟,用鮮羊肉、熟羊油配多種調料、佐料制成躁子菜澆之。面條細長,綿軟爽利,臊子酥爛,湯味辣香。加上甜蒜、芝麻燒餅配合一起吃,味道不擺了。蕎麥性涼,羊肉、辣子性熱,熱涼互克互補,保持了陰陽平衡,吃一碗羊肉饸饹,既享了口福,也吸取了各種營養。
在韓城,最引人注目的還有禹門口黃河大橋,遠遠望去,一橋橫跨黃河兩岸,連接山西與陜西,雄偉壯觀。據說,該橋全長1660多米,主跨565米,是西北地區跨徑最大、結構最復雜的斜拉橋。
侄女婿家住韓城郊外的五星村,離黃河不遠。侄女婿的爺爺是一所學校的退休校長,已經80多歲,一直住在老家宅院里。村子靜悄悄的,偶爾從遠處傳來幾聲犬吠。多年前,由于考慮黃河河水安全的原因,村民陸續自行離開故地,一些村民在離老村不遠的高地蓋了新居,與舊居隔著幾條街道。老爺子的兒子也新修了住房,離老宅不遠,可是老爺子就是舍不得離開,一個人獨自守著老宅。
站在黃河邊,視野非常廣闊,黃河經過這里之后,轉了一個大彎。我們站在山頭,深吸一口一塵不染的空氣,沁人心脾,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思緒萬千。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