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為切實杜絕校外培訓消費侵權事件,近日,市消委會聯合市教體局、市文廣旅局、市科技局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和學生理性選擇校外培訓機構。
相較于學業成績、考試分數,家長應關注孩子綜合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理性選擇培訓機構,結合孩子的課余時間、興趣愛好等因素,審慎參加培訓。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未取得主管部門發放的行政許可,或以個人名義開展“一對一”“高端家政”等違規培訓,這類培訓既無資格資質、又無質量保證,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廣大學生家長在繳納培訓費用前,要與校外培訓機構簽訂由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特別要關注涉及課程、從業人員、費用的條款,明確約定退費方式,同時索取正規發票并妥善保管,以作為維權憑據。
不要一次支付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的費用,非學科類培訓一次支付不要超過5000元限額,避免退費糾紛和“卷錢跑路”風險。要注意繳費安全,通過“彩虹鑰匙”APP完成培訓繳費。
警惕機構虛假宣傳。一些培訓機構為獲得最大生源、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傳培訓效果,以“名校升學”為幌子,違規舉辦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培訓班,騙取高額報名費、培訓費和中介費。建議家長和學生“三思而后行”,實地考察培訓機構,關注權威媒體發布的招生入學政策,以免上當受騙。(綿報融媒記者 李橋臻)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