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收起捕蝦籠
綿陽新聞網訊 日前,記者走進安州區桑棗鎮干柏村,只見養殖戶提起水里的地籠,輕輕抖動幾下,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就滾落到桶里。放眼桑河路兩旁,連片的稻蝦田,呈現出一幅綠色發展的生動景象。這里的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結合,形成了以田養蝦、以蝦養稻的生態鏈。
據了解,稻蝦循環種養殖具有投資小、風險低、效益高、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勢,是近年新生的一種綠色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近年來,桑棗鎮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探索實施稻蝦循環種養殖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稻蝦雙贏”新“豐”景。
“我們每一天都要起上百斤蝦,都是自繁自養,生態化養殖,游客們都喜歡,釣起來的蝦又干凈又漂亮,吃起來口感也好。”桑棗鎮意龍種養殖家庭農場老板蔣軍告訴記者。
除了批售小龍蝦,這里還發展起了“旅游+小龍蝦”模式。一大早,不少游客便來到養殖場,體驗釣蝦的樂趣。“我們每年都會來這里釣蝦,不僅能吃到小龍蝦,還能享受釣蝦的樂趣。”游客王怡說。
小龍蝦豐收
在發展稻蝦養殖前,干柏村多是種植傳統水稻,產業單一、效益低,不少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自從村里大力發展“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單純的水稻種植升級為稻蝦循環種養,吸引了不少村民返鄉就業。干柏村黨總支書記趙陽強介紹:“我們村養蝦有10多年了,以前都是采用的傳統模式,通過大戶帶動散戶,現在采用的是稻蝦種養循環養殖,實現了一田雙收,稻蝦共贏,每年為我們的老百姓增收2000余元,也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鄉村振興靠產業,特色產業有“錢”景。稻蝦循環種養模式不僅促進了農村產業發展,也為桑棗鎮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桑棗鎮黨委副書記唐承華表示,目前全鎮的稻蝦種養殖有1000余畝,通過舉辦龍蝦節等農旅活動,讓鄉村旅游活了起來,將充分引導種養大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領更多農民參與到發展稻蝦循環種養殖中來,全力譜寫鄉村振興新“豐”景。(王薈源 綿報融媒記者 安崢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