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辛(三臺)
前不久,我從城里回了趟老家。
因為家庭的變故,我很早就離開了老家。如今,時光流逝,老家的房屋已經倒塌,殘垣斷壁中雜草叢生。
我佇立在老屋的廢墟前,看到在陽光照耀下泛著青光的一堆瓦,無限感慨在內心翻騰起來。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里住房非常緊張。父母結婚后,按照農村習俗和我爺爺分了家,僅分得一間睡屋和一間灶屋,我父母又在灶屋后面搭了一間茅屋,作為豬圈兼作廁所。
后來,我又有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一個五口人的家庭,讓我父母不得不考慮新建住房。
父母著手建房的時候,我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那些日子的艱辛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建房最麻煩的就是做瓦。在我們生產隊,有一個叫作“瓦窯坪”的地方,是各家各戶做瓦的固定場地,我們家的瓦也是在那里做的。
做瓦首先要踩瓦泥。瓦窯坪的瓦泥是現成的,只需挖起來堆在塘里,摻水和成稀泥,然后反復地踩。如同做饅頭的面,要反復揉搓才會更勁道一樣,做瓦的泥也要反復地踩,才會更結實。踩瓦泥最好是用牛,但我們家沒有牛,借別人家的,要么得給人家錢,要么得給糧,我父母權衡再三,還是決定自己下塘踩。正是隆冬,我見父母赤腳在塘里踩來踩去,似乎很有趣,也脫了鞋下去,但是,只邁出幾步,就感覺雙腳寒冷刺骨,趕緊爬出了泥塘。
瓦泥踩好,從泥塘里搬出來,碼成一人高的方堆,請來的瓦匠就出場了。
瓦匠是當地人,我們喊他“阿叔”。阿叔在瓦泥堆前安好做瓦的支架和瓦桶,然后用繃著一根細鐵絲的工具,把瓦泥切割成一張拇指厚的薄片,再用雙手托起切下的薄片,放在瓦桶上,圍成一圈,一手轉動瓦桶,一手用弧形的瓦刀拍打泥坯,使其形成一個圓筒緊貼著瓦桶。瓦坯拍實后,阿叔將瓦桶提到空坪上,把瓦桶上的把手往內一別,瓦桶就取出來了。瓦桶上有四棱,用瓦刀拍打的時候,泥坯形成四條印痕,泥坯晾干以后,用手輕輕一拍,就順著印痕裂成了四片瓦坯。
阿叔做瓦的時候,我的父母要在一旁打下手,難得空閑。晚上收工后,還要用谷草做的氈子在瓦坯上搭一個棚,以防寒霜和濃霧損壞瓦坯,第二天,再揭開氈子,繼續晾曬。
瓦坯完全晾干以后,還要上窯燒制。燒瓦的窯就建在瓦窯坪旁邊,如同一口巨大的灶,內腔又圓又深。阿叔指揮著請來的幫工,把瓦整整齊齊地碼進窯里,然后點火燒窯,連續燒三天三夜,火不能熄,直到站在窯邊,看見窯內通紅一片,幾乎透明,也就是瓦完全熟透了,然后閉窯,用土封住窯頂,注上水,使窯慢慢冷卻。
燒窯期間,我父母隨時擔憂,這一窯瓦會不會燒報廢了啊,于是傾其所有,為請來的燒窯師傅燒水做飯,讓他們好吃好喝,半夜還要加一次餐。最后那天,阿叔說,燒窯的柴怕是有點欠缺吧,我父母慌了神,跑了好幾戶人家去買柴,生怕窯里接不上火。三天窯燒下來,我父母的眼窩明顯塌陷了許多。
等到開窯的時候,挖開封土,燒好的新瓦呈現在眼前,拎出一塊來,輕輕敲打,發出清脆悅耳的鋼響,看上去那強度足以抵擋百年風雨,我父母的臉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瓦燒制好,我父母就開始請人建房了,砌基石、打墻、上梁、架檁桷,最后,新燒制的青瓦就蓋上了房頂。這些讓我父母含辛茹苦才做成的瓦,從此為我們一家人遮擋著日曬和雨淋。
新房建成的第二年,我的父親就不幸離世了。又過了兩年,我的母親帶著我們兄妹仨改嫁異鄉。臨走的那天,母親望著新建才兩年的房子,淚眼婆娑。
現在,我和弟弟、妹妹都在城市里,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老家的青瓦房卻常常浮現我的腦海,雖已遙遠,依然溫馨。
此刻,我望著那些久違了的瓦,倍感親切,禁不住從廢墟里撿起一塊,拂去灰塵,放進了包里。
回到家,我把那塊瓦洗凈,擺在了書房的案頭。這瓦,浸染著我父母的心血,承載著我兒時的記憶,我要把它的來歷講給家人,講給孩子。
何以傳家?這瓦足矣。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