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為了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1月28日下午,綿陽市先鋒路小學特別策劃并舉辦了以“非遺進校園 先鋒促成長”為主題的2024年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本次活動邀請到綿陽市非遺協會5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到校授課,活動涵蓋了盔頭、面塑、草編、糧食畫、拼布等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旨在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盔頭制作技藝
川劇盔頭制作工藝復雜多樣,素有“七十二頂半”之稱,與官階、行業、性別、善惡等密切相關。川劇盔頭分為軟帽與硬帽,各部件可自由組合,以適應不同角色的需求。汪偉老師所從事的川劇盔頭制作技藝屬于硬帽工藝,每頂盔頭需經過上百道工序,根據不同角色和帽型的要求,選用不同的工序和工藝,每頂盔頭均有其特定的尺寸和重量標準。
汪偉老師現場展示盔頭制作技藝,并指導學生進行簡單制作。學生們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不僅了解到盔頭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還體驗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從而增強了文化自信。
面塑藝術
“綿州面塑”,亦稱“捏面人”,主要流傳于綿陽市涪城區,融合了本地民俗、傳統美學和造型技藝。以面粉、糯米粉等為主要原料,經過和面、發酵、醒面等多道工序,采用捏、揉、搓等手法,創作出各類人物、動植物形象。作品栩栩如生,蘊含著本地民眾的民俗需求、精神追求和生活生產現狀。“綿州面塑”自成一派,擁有獨特的技藝和配方,作品可永久保存,不腐、不霉變、不開裂、防摔,備受業界贊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經濟價值。
在何云均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逐漸掌握了面塑技巧,通過手工捏、搓、揉、鑲等工序,手中的大熊貓形象日益生動。孩子們還發揮創意,為大熊貓增添了獨特的裝飾,如小領結或翠綠的竹葉。經過一個小時的創作,一只只憨態可掬、萌趣十足的大熊貓作品呈現在眼前。
草編技藝
張曉莉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草編的編織技巧,用草料編織出實用或裝飾性物品。草編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編織技能,還讓他們了解了草編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和魅力。
鑫田糧藝
鑫田糧藝源于民間,是川西北地區的典型鄉土文化和純手工技藝。潘德貴老師引導學生利用五谷雜糧等天然材料,創作出具有藝術美感的糧藝畫。糧藝畫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還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刻理解糧食文化的豐富底蘊。
拼布藝術
自獸皮制衣時代起,人類便開始使用拼接技術。隨著文明的發展,紡織品和織染技術的出現,拼布藝術應運而生。顧玥瑜老師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綿陽拼布”的傳承人,在她的努力下,拼布藝術已進入綿陽市部分高校的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顧老師教授學生拼布的基本技巧,讓他們用布料拼接出各種圖案和作品。拼布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耐心和細致度,還讓他們了解到了拼布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據悉,該校大隊部組織各班級有序參觀體驗,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紛紛表示被傳統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開展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活動,學生們對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培養了興趣和愛好。本次活動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未來,我校將持續開展類似活動,讓更多學生了解和熱愛傳統文化,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徐婷婷 王婷婷 黃友勇)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