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聲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映照著初心使命,連接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彰顯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
2024年全市民生實事項目已進入收官階段。12月3日,市領導在對2024年全市民生實事(含人大代表票決)項目推進情況進行督導后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民生實事作為大事要事來抓,用心用情用力推進民生實事項目落地見效。
縱觀綿陽2024年30件市級民生實事項目,既有“兩江四岸部分地段提升改造”“農村供水保障”等“民生大事”,又有“老年幸福餐廳”“公共場所配置體外除顫儀(AED)”等“關鍵小事”,涵蓋交通水利建設、醫療社會保障、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這些民生實事項目,無不突出一個“實”字,每一件都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盡可能體現全局性、普惠性和迫切性。
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讓“獲得感”再多一些。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民有所盼,政有所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堅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廣大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紅利。比如,針對居家老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按照“一刻鐘就餐服務圈”布局設置老年助餐點,采取“政府補一點、商家讓一點、個人出一點”的方式,讓幸福餐廳遍布各地,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也能吃出幸福味。再比如,針對城區老舊小區燃氣管網進行全面摸排整改,確保老舊小區居民有一個安全放心的用氣環境,大大提升用氣便利度。這些讓群眾有溫暖獲得感的政策舉措,都是老百姓牽腸掛肚的關鍵事,真正把實事辦到了老百姓心坎上。
讓“好成色”更足一些。民生實事不止需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還要重視解決成效“好不好”的問題,不斷消弭群眾需求與實事效果之間的偏差。比如,老舊小區增設了電梯,后續管護是否到位?口袋公園越建越多,配套設施有沒有齊全?順利完成民生實事項目并不是終點,還要定期對已完成的事項及時開展“回頭看”,對正在推進的工作抓好跟蹤問效,持之以恒紓“痛點”、通“堵點”、補“短點”,才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讓“好作風”繼續保持。將“民生實事”當“大事要事”,離不開真抓實干,狠抓落實。盤點許多民生實事項目,都不是單個部門的事,需要多部門聯動協同完成,如果“楚河漢界”般涇渭分明,談什么善作善成,為民造福?要堅持“一把手”帶頭親自抓,“市縣聯動”統籌抓,“部門聯動”協同抓的工作機制,不遺余力把急難愁盼的“民生賬單”變成暖人心扉的“幸福清單”,用領導干部的“辛苦指數”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為民辦實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