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名單公示,來自綿陽的陳云珍、胡祥雨、張久良3人入選,分別獲得“誠實守信”模范、“敬業奉獻”模范 、“孝老敬親”模范。
凡人微光,最是璀璨。他們中,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陳云珍,一針一線詮釋羌族兒女愛黨愛國濃情;有現任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教導員的胡祥雨,5年時間成功圓了715個家庭的團圓夢;有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方塔村村民張久良,照顧病妻22年,寫下“護理日記”10萬字……他們用實干與奉獻書寫著生動篇章。
羌繡傳承人 陳云珍
用一生踐行“三個承諾”
01
陳云珍,北川羌族自治縣伊珎羌繡有限公司總經理,省級羌繡傳承人,黨的二十大代表,曾榮獲省級羌繡傳承人、全國優秀農民工、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四川好人、“最美綿陽人物”等榮譽。
陳云珍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北川羌族人,在外婆、母親手把手的教導下,心靈手巧的陳云珍從小就學會了羌繡,長大后成了遠近聞名的羌繡能手。
2008年6月7日,羌族刺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名羌族繡娘,陳云珍倍感自豪:“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讓這項技藝發揚光大,并帶動北川羌繡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羌繡。”
2014年,“北川云珍羌繡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
2017年,陳云珍成立了伊珎羌繡有限公司,使羌繡有了集展示、售賣、制作于一體的藝術空間。
為幫助更多農村婦女實現增收致富,陳云珍穿行于各個鄉鎮、多個村寨,免費培訓學員,并創辦了扶貧公益作坊。
如今的北川,羌繡已經不僅僅只是一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技藝,而是成了一項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指尖技藝”真正成為“指尖經濟”。
2022年5月,四川省召開第十二次黨代會,陳云珍作為四川羌族地區唯一一位黨代表入選。赴京參加黨的二十大前夕,陳云珍與徒弟耗時多日,精心繡制了一幅由羊角花、辛夷花、白山羊等羌族特色元素組成的巨幅羌繡,獻禮黨的二十大。
參加完黨的二十大后,陳云珍面對央視采訪鏡頭,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回去后我會把我們傳承人組織在一起,給他們傳達黨的二十大精神,并努力培養更多能人鉆研技能,讓中華優秀文化煥發時代風采!”
在女兒的帶動下,陳云珍努力學習新知識,并自己設計圖案,嘗試將時尚元素融入到傳統羌繡中,把羌繡技法普遍用于飾品、文具、箱包等,為這項古老的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將羌繡帶進了大學課堂。
秉持著一顆初心,牢記著三個承諾,陳云珍一生傳承鉆研羌繡技藝,創新用非遺藝術向全國展示羌鄉新貌,并帶領鄉親們親手織就共同富裕的新生活,讓“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繡出了一張精彩的蜀鄉“文化名片”。
反拐先鋒 胡祥雨
圓了715個家庭的團圓夢
02
2022年8月26日,在綿陽市公安局認親現場,黃明遠一家人終于團聚。
2022年5月11日,失散64年,重慶84歲的姐姐和綿陽77歲的弟弟視頻認親。
胡祥雨,現任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教導員,榮獲“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四川好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全省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全省最美基層民警”“十大天府人物”“綿陽市道德模范”“感動綿陽人物”等稱號,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
1999年,胡祥雨從中國刑警學院警犬技術專業畢業后,來到綿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警犬隊工作,逐步成長為全國警犬技術專家、全國刑事技術青年人才。
2019年,胡祥雨轉崗擔任負責重案偵查的刑偵支隊一大隊教導員,運用人像比對技術,連續偵破3起沉積20年以上的命案積案。
在全國公安機關“團圓行動”中,一個個失蹤被拐兒童與親生父母團圓的場景又讓他萌生了新的愿望,主動請纓負責打拐尋親等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工作。
“我要幫助所有孩子失蹤的離散家庭實現團圓。”這是胡祥雨從事反拐工作后最大的心愿。
尋親多年無果的女孩小高是胡祥雨助力成功的第一個圓夢人。收到小高發來的求助信息和DNA血樣采集卡后,胡祥雨第一時間完成血樣入庫,迅速確定一名親緣關系人,并向其居住地云南昭通警方發送跨區域協作通報。三個月后,經公安機關、村社干部、志愿者三方共同努力,最終確認了小高親生父母的信息。
“胡叔叔和尋親志愿者影響了我一生。”小高的摯誠熱淚和激動話語,讓胡祥雨更加堅定地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
反拐尋親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卻困難重重。一方面,所尋找的人與親人離散年代久遠,很難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查找、分析、比對十分艱巨,有時想盡所有辦法也不一定有結果。
望著尋親群眾的如山重托和期盼眼神,胡祥雨立足反拐尋親具體線索核查,積極整合DNA研判、互聯網、公安大數據、人像比對等各類科技資源,不斷練就過硬技能,實現了打拐工作信息化。
2021年7月,綿陽市公安局設立“胡祥雨工作室”;2023年,“胡祥雨工作室”被四川省公安廳命名為“省級團圓工作室”,綿陽市婦聯在此設立“祥雨圓家”婦女兒童維權站;今年7月中旬,在省公安廳打拐辦協調指導下,“胡祥雨工作室”聯合天津衛視、北京緣夢公益基金,為今年以來找到的9名失蹤被拐兒童及其原生家庭實現團圓夢。
從事刑偵重案及打拐工作5年來,胡祥雨先后組織偵破涉拐等侵犯婦女兒童權益案件33起,打擊處理相關犯罪嫌疑人100余名,為715個被拐兒童家庭實現團圓夢。
現在,胡祥雨的手機里有5500余個尋親微信好友、200余個尋親群組,平均每天會接到數百個尋親求助的電話、微信和手機信息。
人間至情,讓“愛”回家。胡祥雨深知,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幫的人還很多,會將打拐尋親這件事一如既往做下去。
情深義重 張久良
照顧病妻22年,寫下“護理”日記10萬字
03
張久良,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方塔村村民,曾獲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2023年第四季度“四川好人”、第六屆綿陽市道德模范等榮譽。
1998年,經人介紹,張久良與來自松潘縣的澤里卓瑪相識并結婚。婚后,張久良在工地做鋼筋工,一個月能掙6000多元,妻子也在家附近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婚后兩年多,兒子剛滿一歲時,卓瑪查出了腎炎。2003年,卓瑪做了半側腎切除術,自此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2011年,卓瑪被確診為尿毒癥,并且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階段。此后,卓瑪必須要長期透析才能維持生命,透析頻率是一周兩次,而且不能間斷。
張久良沒有任何猶豫拿出了自己所有積蓄,卓瑪開始了一周兩次的透析。很快,微薄的積蓄見底,張久良安頓好家里之后,懷揣著萬般不放心,又趕去外省工地打工。
打工——掙錢——看病……張久良就這樣周而復始,為這個家在工地上辛苦勞作。
2019年,兒子去成都工作,家中年老體弱的老母親患上白內障,耳朵也聽不清了,媳婦還需要人照顧,張久良回到家鄉,專心照顧妻子和母親。
他多次請教醫生、看醫療保健類書籍、電視節目的醫療科普、買電子理療儀、買各類保健品……只要有助于卓瑪的身體,他都要去嘗試,并一一記錄在“護理日記”里。
早在2009年卓瑪確診之前,他就買了這樣一個本子,本子上記錄著卓瑪的用藥情況、病情變化、護理細節以及一些醫療費用,2009年到2023年,14年的時間記錄了整整13本。
在張久良的“護理日記”中,僅記錄的醫藥費已超20萬元,這對于他這樣的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傾盡了所有。
經濟上的壓力以及照顧一個長期臥床的病人,精力上的付出和精神上的壓力更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但是張久良不逃避、不放棄,始終支撐著這個家。
張久良照顧病妻20余載的故事也逐漸傳為佳話。但因病情嚴重,卓瑪已于今年10月去世。
向善的力量,不僅在于引領,更在于踐行。
截至目前,綿陽先后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1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名,四川省道德模范21名,綿陽市道德模范158名;中國好人28名,四川好人179人(組),全市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讓我們一同向他們致敬!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文 市委宣傳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