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養老院”成為新興話題。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打造的“養老院”,吸引另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此喝咖啡、聊天、種地、曬太陽,進入所謂的“養老”狀態。很多咖啡廳、酒吧、民宿、農家樂也都打出“青年養老院”的牌子。(3月13日《北京青年報》)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里,養老院專供老年人使用,為他們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晚年生活。青年與此似乎毫不相關。但沒想到,這對看起來矛盾感十足的概念,竟然碰撞出了現實產物。究竟何為“青年養老院”?從基礎設備上看,它不需要配備醫生、護工、廚師等各種專業人員,不需要提供現實的養老服務,因而不論是咖啡廳、酒吧,還是民宿、農家樂,只要能滿足年輕人“放松自己”“休養生息”等的需求,似乎都可以轉型為“青年養老院”。由此看來,所謂的“青年養老院”,其實可以視作一處讓年輕人暫時慢下來、為自己充電的“加油站”。
為何會誕生“青年養老院”?需求產生供給。當下,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青年群體面臨工作和生活等多重壓力與不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說,老年群體的傳統生活方式象征著一種慢生活狀態,而“青年養老院”所營造的松弛、治愈的氛圍,既可以滿足一些青年對慢節奏生活的向往、對“詩和遠方”的追求,也能夠讓部分青年短暫停留片刻,治愈焦慮、舒緩內心。
然而,必須明確的是,“青年養老院”不等于青年“躺平所”,并不是鼓勵青年放棄努力、聽之任之,而是要通過令人放松、愉悅的休閑方式,讓青年調適自我,以便養精蓄銳再出發。因而,如何在內容上做文章,將“青年養老院”真正打造成年輕人的“加油站”,顯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方面,找準定位拓展核心功能。事實上,“青年養老院”有很多從事攝影師、藝術家、作家、導游等職業的顧客,他們會在工作閑暇之余住進“青年養老院”,目的是增加社交機會。因此,不妨將“青年養老院”打造成技能交換的社交平臺,為年輕人提供學習拓展、充實自我的契機與場所。
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開發特色功能。深度挖掘當地獨有的民俗、歷史、文化等元素,結合市場需求及現代生活方式,科學運用創意化手段,打造更加多元的休閑產品,讓年輕人在慢節奏的生活中獲得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體驗。比如,已經有部分“青年養老院”開始積極探索、對接鄉村振興項目,在滿足青年需求的同時創造更多社會價值。
或許,從概念上來理解,“青年養老院”似乎傳達了一種消極處世的情緒,但換個角度理解,它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當下年輕人的現實訴求,也成為不少人創業的新選項。因此,不妨想方設法,將“青年養老院”打造成為年輕人的“加油站”,讓其發揮更多“正能量”?! 。ㄢ諄喣校?br />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