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今天(17日),核反應堆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先進核能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屆學術年會在成都舉行,通過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進一步加強先進核能技術領域科技創新與應用,助力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會上,來自中核集團、中國科學院等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核反應堆及先進核能重大基礎理論和前沿科技創新進行交流和探討,為四川發展核電產業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 于俊崇:咱們四川省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核技術研發和核裝備制造大省。下一步發展,首先要為我們實現“雙碳”服務,要為我們國家向高質量發展去服務,發展我們三代核能,就是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
會上,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還分享了推動核能技術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案例。目前,他們正在樂山加快建設全球功率最高醫用同位素堆。項目建成后,將提升我國核醫學診斷、治療能力。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閆曉:預計我們是在2027年可以全面建成投產,解決目前我們醫用同位素受制于國外進口的這么一個瓶頸。那么從核能的角度來講,可以深度地改變我們國家的一些產業的基本的構成,這個也是我們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的舉措和抓手。
而在不久前,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自主研發、設計的我國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反應堆“玲龍一號”迎來新節點,其安全級DCS系統正式發運。DCS被稱為核電站的“中樞神經”,能夠在核電站發生事故時緊急“剎車”,保障反應堆安全運行。
中核集團“玲龍一號”總設計師 宋丹戎:運到海南昌江小堆的現場以后,大概在5月份,在DCS廠房具備條件以后,就將安裝。DCS實現國產化以后,也可以降低整個核電站的成本,也完善了我們國家的供應鏈、產業鏈,為今后小堆“玲龍一號”走出國門,走向“一帶一路”的國家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據了解,目前,位于海南昌江的“玲龍一號”全球首堆工程已經完成了多個重要的工程節點。預計今年底將進行冷試,明年進行熱試。“玲龍一號”首堆每年發電量預計達到10億度,可滿足52。6萬戶家庭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
中核集團“玲龍一號”總設計師 宋丹戎:小型堆因為它適用于小型的電網,可以作為一個分布的能源來使用。各個居民區的用電也好,供熱也好,或者是缺水地區的海水淡化也好,都可以提供相應的能源保障。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