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畔
一座溫暖有愛的城市正快速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
綿陽無障礙環境建設經歷
從無到有、從點到線、從線到面
近年來
綿陽居家無障礙改造項目加速推進
無障礙設施逐步惠及更多殘疾人朋友
“以前在家行走都困難,現在做什么方便多了。”因小兒麻痹致二級肢殘的涪城區石塘街道小浮橋社區居民畢玉,見證了自家進行居家無障礙改造的點滴過程。
4月23日,記者見到畢玉時,她正在低位操作臺的廚房里忙碌著,一手拿著鍋鏟,一手緊握著身后的扶手,為中午回家吃飯的兒子烹飪菜肴。不同于一般的廚房,畢玉家的廚房顯得較為“迷你”,但非常貼合畢玉的需求。
“走,帶你看看我改造后的家。”做完飯后,畢玉熱情地領著記者在家到處轉轉。走出廚房,一路的墻壁都鋪設了無障礙扶手,墻面拐角處均放置了家具,讓畢玉能夠輕松控制身體轉向。扶手與家具之間同樣預留出了合適距離,方便畢玉的任意移動。若不是畢玉一一介紹,很難想到看似平常的幾步路,竟花了這么多心思。
“別看只是小改造,里頭卻有大學問。家庭無障礙改造是根據畢玉的身高、生活需求來量身定制的。”同行的涪城區殘聯副理事長王婷婷介紹,比如衛生間進行了防滑、扶手、座便等裝置改造,廚房進行了低位操作臺、水池、抽油煙機等改造,臥室則新增了衣柜扶手、智能化夜燈。
近年來,涪城區啟動居家無障礙改造項目。“結合殘疾人家庭和自身特點,量身定制符合他們需求的居家無障礙改造,是我們項目的基本準則。”王婷婷說,改造前,工作人員與社區聯動入戶調查個人需求,并在改造過程中融入“智能化無障礙改造”,讓殘疾人朋友充分感受社會發展成果。
家雖小,但五臟俱全。記者觀察到,從廚房到沙發,畢玉依賴扶手的力量控制全身的移動。“改造前的房子,墻面都被我摸黑了,有時候直接在地上撐著走。現在房子溫馨又亮堂,我很喜歡!”畢玉笑著說。
這樣的例子在綿陽居家無障礙改造中還有不少。“近年來,綿陽開展‘量體裁衣’服務模式,利用‘量服’系統手機app,錄入各縣(市、區)殘疾人的詳細信息,每位殘疾人的基本狀況、需求、服務落實和滿意度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說。
同樣感受到改造便利的還有畢玉的鄰居——視障人士張然貴。已經習慣家具擺放位置的張然貴,改造需求較少,涪城區殘聯為其增補了部分帶有聲音的物品,如盲人聽書機、盲人收音機、語音門鈴和語音電飯煲等。如今,更加符合需求、更加智能的家,令他十分滿意。
“過去一年,市殘聯優化‘量體裁衣’服務,通過市縣兩級聯動,共同實施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1069戶。”市殘聯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突出精準度和信息化,持續深化辦“量服”,用心用情做好殘疾人朋友的無障礙建設服務工作。
(涪江觀察記者 彭紫薇 楊沐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