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張蒙
“最近真的忙慘了!”5月6日,峨眉山市龍池鎮居民龐方洪喝口水后,又忙著招呼下一波露營游客。
“五一”假期,位于峨眉南山的龍池鎮四溪溝景區迎來旅游高峰。與以往不同,現在游客來到龍池鎮除了領略溶洞奇觀,還有新的游玩目的地——距四溪溝景區不遠處的桃源村。桃源村將生態修復與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高度融合,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打造景觀平臺、餐廳、書吧等業態。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的良性循環正在這里發生。
峨眉南山龍池湖至四溪溝核心地區水生態修復工程。
近年來,四川持續探索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產業發展有效融合,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截至目前,四川已成功推送14個總投資達725億元的EOD項目,其中生態環境治理類項目總投資約210億元。生態環境廳已于4月與8家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預計未來3年將帶動生態環境領域投融資超2500億元。
資源“肥瘦搭配”
讓生態環境項目與市場經營接軌
“我們這里沒有高樓大廈,但是有好山好水。”龐方洪介紹,過去,經常在游客口中聽到“路不好走、車不好停”“景色雖好但配套不足”等評價,而現在景區基礎建設不斷完備,“有河有水、有魚有草”水清岸綠的水生態更是肉眼可見地改善,“不少人在景區游覽之余選擇在附近露營,我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變化如何發生?時間回溯到2022年,“峨眉山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成功納入全國第二批58個EOD模式試點,涉及峨眉南山龍池湖至四溪溝等區域,包含生態和產業類項目,龍池鎮便在其中。
項目落地峨眉山的原因,在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劉新民看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峨眉山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在生態環境治理基礎上搞文旅產業開發具有強關聯性,項目依托峨眉山大IP搞文旅開發,有效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為項目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則是當地對生態環境治理的迫切需求。
峨眉山市龍池鎮南山村至苦蒿坪村段鄉村路。
峨眉山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尹新坦言,盡管峨眉山市擁有峨眉山風景名勝區,但峨眉南山片區水體、土壤污染以及一些廢棄礦山帶來的破壞,都亟待生態修復治理,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實現了生態環境項目與市場化經營接軌,滿足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的同時,也能高度匹配產業發展需求。
近年來,四川納入全國EOD模式試點的項目中,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均以水環境綜合整治為主,涉及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與濕地建設等,而在產業開發上,各地則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特色產業,體現出不同特點。
比如,巴中市平昌縣EOD項目包含優質肉牛養殖全產業鏈;南充圍繞嘉陵江(順慶段)流域綜合治理,以河流水系為線,充分利用周邊資源稟賦,進行特色產業導入及開發,將收益好的項目與公益性強、收益較弱的環境治理項目“肥瘦搭配”共同開發打造,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提升項目吸引力
抓住盈利模式及項目融資兩大重點
“改善環境是第一位的,與此同時也要讓資本愿意進、進得來、有收益。”劉新民認為,生態環境治理的公益性、產業開發的收益性互為依托,對社會資本來說,關鍵在于項目“打包”之后,能否在預期內實現盈利。
記者了解到,峨眉山四溪溝項目通過“生態環境治理+景區旅游開發和綠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保護發展一體推進模式,有效拉動了社會資本對景區生態環境治理和基礎建設投入,實現了景企聯動、村企合作,屬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以上,景區旅游收入達到2500萬元,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達900萬元。
尹新提供了一組數據,峨眉山市EOD項目財務評價表明:財務內部收益率(稅后)5。44%,投資回收期(稅后)為15年,償債備付率為1。52,說明項目能夠實現資金平衡,且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清償能力,經濟數據表明可行。
龍池鎮桃源村五彩福田。
對于項目盈利,國家開發銀行四川省分行相關負責人建議,將規劃成熟度較高、關聯度緊密、近兩三年即將建設的項目打捆策劃,提高生態保護項目與產業開發關聯度,因地制宜地謀劃融合度佳、布局集中、“小而美”的項目。
“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不能當甩手掌柜,應充分整合各方資源,保障項目實施要素,確保項目從謀劃、實施、運維全過程規范化管理。同時強化項目評估,分析本項目關聯產業發展現狀基礎與優勢、產業發展條件具備情況、市場需求與預期。”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要提升EOD項目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拓寬融資渠道也是一大關鍵。為此,生態環境廳會同財政廳、人行四川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原四川銀保監局)制定貸款貼息等相關政策,將EOD項目納入財政貼息范圍,成為全國首個對EOD項目進行貼息支持的省份。
近年來,四川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新探索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碳金融等融資渠道,初步探索建立起環保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同頻共振、互利共贏的新格局。
新聞名詞
模式
是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通過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收益性較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經濟價值內部化。
(峨眉山生態環境局供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