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5月30日電 (劉映)“把古老的中藥與現代科技結合,賦予這個時代新的價值,讓老百姓用上放心藥是我們的任務。希望通過智慧制藥、數字制藥等現代科技手段,培育和生產出更多好藥、科技含量高的藥、生產穩定的藥,使得更多高質量的藥品進入臨床和市場,服務百姓健康。”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中藥材有著幾千年的應用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形成了大量的藥方,這些傳統知識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要利用好、傳承好、發展好。”
在此背景下,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發起“中國中藥材品質提升工程”,旨在傳承和發展中醫藥,結合現代科技提升中藥材和藥品的品質,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健康需求,同時推動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
圍繞“中國藥”下功夫,推動中藥產業升級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挖掘利用好中醫藥資源,具有重大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近年來,中藥企業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加,中醫藥工業逐年增長,中藥進出口貿易額呈現增長態勢,建設了30多個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我國的中醫藥現代化建設,從1998年中藥科技產業基地建設規劃開始,每五年都有一些重大項目做支撐,如今一批現代化中藥企業拔地而起,一批高水平研究平臺發展壯大,截至2022年,共有生產中藥企業4500余家,百億以上企業1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7個,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40個。還有一批高層次人才團隊競相涌現,一批高質量研究的國際影響力日新月異。
“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的優勢和特點:以約7%的財政投入,貢獻了約17%%的醫療服務量。中醫藥總診療量從2010年的6。1億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12。3億人次,10多年時間診療量翻倍。”張伯禮說,研發生產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關鍵是要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早在2008年,我國就啟動了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多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
“例如我的團隊建設了包含6萬份組分中藥的中藥功效組分庫服務創新中藥研發,同時建立了中成藥二次開發關鍵技術體系。我們不斷地跟隨時代進步,中藥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電子化、機械化,現在要跨越實現數字制藥,中藥智能制造是現在的重點任務。以質量、數字為核心的中藥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我們已開展了十年的研究。如我們自己研制的海河1號、海河2號兩臺機器,一個是高智能快速地制備,一個是高通量的智能篩選機器人,加快了新藥研發的速度。通過構建智能制造核心技術體系,推動中藥產業升級換代。”張伯禮說,如今新質生產力成為新的契機,新質生產力包含三方面內容,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未來產業。在改造傳統中藥產業方面,啟動了“創新、綠色、高質”的現代中藥新質生產力創新工程。
提升品質,大藥做強,普藥做實
盡管中醫藥事業已取得顯著成就,但在加快推進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中藥材質量問題和臨床高級別證據不足等。
“藥材好,藥才好。針對中藥材中存在的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等問題,我們提出通過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來保障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未來的發展目標是有機綠色中藥材。”張伯禮表示,現階段的無公害中藥材,從種子種苗、種植養殖、中藥材產業等全產業鏈進行管控,實現中藥材可持續發展;連接企業、基地、農戶,通過共建基地、共享資源、互通科技、互聯貿易等方式,基于藥典,形成“三無一全”(無硫磺加工、無黃曲霉素、無公害、全程可追溯)品牌及標準。
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還搭建了中藥材資源平臺,目前已匯聚了藥材基地累計380萬畝,涉及128個品種;集聚了包括院士、國醫大師在內的行業專家,涵蓋種子繁育、病蟲害防治、質量標準、炮制加工、采購、規范化種植等中藥材行業各環節。從2013年發展至今,中藥飲片質量顯著提升,飲片合格率逐年提升。
中醫藥傳承數千年至今,靠的就是療效。但是如何把中醫藥的療效說清楚、講明白,需要更多高級別的臨床證據。
“我們提出了‘頂天立地’的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大藥做強,普藥做實。”張伯禮說,大藥做強,就是大品種中成藥要借助現代科技,推進中醫藥學的循證研究,提供高級別臨床證據,提升產品品質,說清楚作用機制,提高產品銷售額,形成新質生產力;普藥做實,就是把更多安全有效的藥物轉為OTC藥。國際上OTC藥市場占有率是處方藥的1。5倍,很多國家醫藥產業就是靠OTC藥做大做強的。還有藥食同源的品種,這幾年增加了不少,但也不過100多種,還需要更大范圍的放開。
“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方法,鞏固中醫藥優勢,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醫藥現代化走向世界,以中醫藥現代化助力中國現代化,我想這是我們當代中醫人的任務。”張伯禮說。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