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張守帥 邵明亮 底伊樂 攝影攝像 李海寧 視頻剪輯 吳聃
一群掌握“天空之眼”的人來到了眉山。
6月14日至15日,“院士眉山行”活動暨第二屆眉山衛星產業發展大會舉行,來自衛星遙感、航空航天領域的9位兩院院士齊聚眉山,加之同期召開中國遙感應用協會2024年年會,共吸引了超200家行業企業代表參會。
產業發展大會現場展陳
衛星產業是商業航天和太空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產業版圖看,眉山擁有10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組網形成“天府星座”,是西南地區商業遙感衛星數量最多的城市,居全國第4位,僅次于長春、北京和珠海。
“月上九門開,星河繞露臺”“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詞里,記載著他仰望星空的無限遐思。時光流轉百千年,東坡故里搶占了發展衛星產業的先機。
問“星”而行,何以眉山?
熱潮
衛星產業商業價值凸顯
商業航天正在中國掀起新熱潮。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隨后商業航天被定位為“新增長引擎”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衛星產業迎來朝著“商業化”挺進的新階段。
實際上,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牽引下,我國形成了完整的衛星產業鏈。特別是自2015年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射4顆商業遙感衛星以來,我國商業航天大幕就已徐徐開啟。
6月14日,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在眉山發布《中國遙感應用事業發展藍皮書(2024)》,藍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成功發射近百顆商業投資的遙感衛星,比2022年增長超過15%,到當年底,在軌運行的商業遙感衛星至少150顆。
單顆低軌衛星覆蓋范圍存在一定限度,多顆衛星組網形成星座,才能對地表及大氣進行全面、連續、高效地觀測。目前,國內知名的商業低軌遙感衛星星座有“吉林一號”星座、天啟星座、“珠海一號”星座、天府星座等。
天府星座是我國首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衛星星座,由位于天府新區眉山片區的環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和運營,于2022年8月和12月分兩次發射10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今年還有望擇機發射4顆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和1顆雷達衛星,進一步提升天府星座的業務服務能力。
據介紹,天府星座運行在距離地面535公里的高度,可對全球任意位置單日重訪2到3次,每日發回TB級的影像(1TB=1024GB,相當于20萬張3。5MB照片的大小)。天府星座已面向全國提供超過100余次遙感數據服務,累計獲取遙感影像覆蓋面積2445萬平方公里。2023年,環天智慧實現營業收入3。33億元、較上年增長32。97%,利潤3035。12萬元、較上年增長37%,顯示出衛星產業的商業價值。
如果回溯歷史,眉山與衛星產業幾乎毫不沾邊,“星”征程到底是怎么開啟的?這不得不提眉山持續推進的“智慧城市”建設。從早期著力布局公共Wi-Fi,到大規模應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技術,眉山決策者愈發意識到:沒有感知就沒有智慧。而低軌衛星可以幫助感知人眼看不到的東西,具有輕量化、高精度、低成本的特點,眉山便把構建衛星星座納入推進城市“新基建”的重點任務,由此在全省率先布局衛星應用產業。
從零起步,“白紙作畫”有從容布局的優勢,亦存在缺乏經驗的挑戰。在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分組討論中,眉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當地確立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原則,支持市屬國有企業環天智慧輕裝上陣、敢于探索。受益于“靈活機制”,環天智慧大膽“闖”大膽“試”,去年3月完成A輪融資,在這次活動中又進行了B輪融資簽約。
競爭
“先行者”邁出第二步
6月3日,《中共四川省委關于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正式發布,發展商業航天、打造衛星網絡成為四川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四川衛星產業主要集聚在成都、綿陽、遂寧、眉山等地。去年,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等5部門制定出臺《關于推動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發揮這些城市產業聚集和先發優勢,打造商業航天、衛星應用特色園區等,構建聯合融通發展的衛星網絡產業集群。
軌道和頻譜是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國內外爭分奪秒“圈地”天空的競爭日益焦灼。就省內而言,今年2月,“遂寧壹號”衛星成功發射,可用于通信和遙感數據采集;6月,“綿陽星座”首發星“涪城一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其作為首顆四川造SAR遙感衛星,可實現對地表毫米級的形變監測;成都提出,到2025年建成面向行業細分領域、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的衛星星座。此外,德陽、資陽引入星際榮耀、航宇科技和星河動力等鏈主企業,試圖在衛星產業中占據一席之地。
“蛋糕”太誘人。2023年,我國遙感衛星及應用產業規模超過2700億元,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5362億元,衛星通信產業規模超過800億元。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到去年底,我國以“遙感”為名的企業至少有5.5萬家。
活動現場裝置
“先行者”眉山,如何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在這次活動中,中國西部衛星產業園揭開面紗,表明眉山已步入衛星產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從“一家企業”向“一個鏈條”轉變,圍繞建圈強鏈、補鏈延鏈,打造集衛星制造、運營、應用于一體的產業集群;從“集聚關注”向“集聚才(財)氣”轉變,乘勢而起招引更多項目和資金,崛起國內商業航天新高地;從“衛星城市”向“標桿城市”轉變,推進衛星多元化應用服務,完善地面系統供應能力,使智慧城市的衛星特色更加鮮明,做全國領先的衛星產業標桿城市。
商業衛星的生命力在于應用,難點也在應用。眉山創新推出“星瞰河山”應用平臺,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資源調查、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領域得到有效應用。比如,利用“天空之眼”監測,一旦發現“撂荒地”苗頭,及時精準推送給相關方面;結合物聯網設備和氣象信息等,對自然災害和病蟲害進行分析、監測和預警,助力提高糧食產量;借助評價水體質量助推河湖污染治理,保障農業和居民用水安全等。
得益于環天智慧與國內多家領軍企業發起成立“商業衛星星座聯盟”,組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商用遙感衛星“天團”,包括自主可控的10顆衛星在內,目前眉山可調用的在軌遙感衛星達到147顆,龐大的多維數據,為豐富創新應用奠定了可靠基礎。
大勢
“合縱連橫”補短板
去年5月,7名兩院院士受邀和眉山來了個“約會”,今年參加“眉山行”的兩院院士人數達到9位,他們中有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我國遙感技術應用領域最早開拓者之一的童慶禧,國際著名遙感專家李德仁、張祖勛等。眉山希望從“最強大腦”那里得到奔赴“星”未來的對策建議。
院士專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他們所做的主旨演講看,當前衛星產業的三個趨勢性特征十分明顯,這對眉山乃至四川都具有啟示意義。
一是“融合”。根據用途不同,衛星分為通信、導航、遙感等三種類型,彼此之間各自發展、各不相通。隨著用戶需求升級,單靠一種手段難以滿足發展所需,將高分多模遙感、雙向物聯通信、星基導航增強三種功能融合在一個星座甚至是一顆衛星是大勢所趨。武漢大學牽頭研制的“東方慧眼”系列衛星就具備這些功能,有助于以低成本方式讓“小衛星”變成“大產業”。
二是“智能”。當商業衛星與AI相逢,不可阻擋地進入AI衛星時代。與海量數據傳送到地面系統再進行分析處理不同,AI衛星借助強大的智算能力,把數據處理好之后再傳回地面,大幅提高衛星運行效率。更有甚者,衛星不再局限于拍照,傳送實時視頻也成為可能。
三是“便利”。專家比喻,當普通人也能像“玩微信”一樣“玩衛星”,商業航天創造的價值將難以想象,這就要求在抓好專業用戶的同時,增強衛星網絡的便利性,努力開拓大眾消費市場。
做到這些,根本靠科技創新。在四川部署的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航空航天即是其中之一。但從基礎講,眉山衛星產業領域缺乏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技能的高層次人才,難以支撐科技創新的需要,怎么破?
眉山與知名高校的校地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在這次活動上,眉山市政府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環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空間智能感知與大模型應用聯合實驗室”,以及天津大學眉山技術轉移基地和天津大學四川創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等相繼揭牌。
揭牌儀式現場
上述實驗室將開展載荷實驗,如搭載電磁頻譜感知探測設備的衛星,可感知存在于空間內的電磁頻譜段,既讓“黑電臺”無處遁形,又能為無人機等規劃避免受到電磁波干擾的最佳航線。天津大學則將把光聲遙感、無人機+衛星遙感、紅外太赫茲寬譜探測等優勢領域的成果在眉山轉化。
這兩年,眉山還柔性引進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團隊,建成遙感衛星應用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物聯網聯合實驗室、浪潮新基建物聯感知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讓“白紙作畫”的執筆者變成了專業的人。
本次活動的主題正是“星耀天府 科創眉山”。從歷史深處走來,天上天下,眉山“星”光閃耀。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