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近日在連云港召開,今年學術年會的主題是“傳承中醫藥精華、助力新時代創新”,與會中醫藥專家在此交流中成藥產學研用前沿思想和創新成果,以新質生產力引領中成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是一門關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的學問,被古人稱為“生生之學”。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燮理調平的“中和觀”、養生防病的“未病觀”。它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仁者愛人、以人為本等中華文化精髓。
一中醫、一脈枕、一根針,望聞問切、拔罐針灸,這是人們對中醫藥學的傳統印象。如今,古老的中醫藥學已與新技術深度融合,不僅望聞問切上了“云端”,丸散膏丹也實現了智能制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偉在學術年會上透露,根據CNKI數據,有24首經典名方臨床研究文獻超過500篇,同時各專家共識或臨床診療指南中亦常推薦古代經典名方使用,臨床終端用藥證據充足。
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聯合肖偉院士,根據經典名方“寒濕疫”方進行現代科學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深入研究分析,發現共有2000多種有效成分,進一步分析296個潛在功效成分多靶標作用,基于296個潛在成分和體內分析的122個成分,結合高通量篩選和基于轉錄組的多維生物活性篩選,獲得43個多寒濕癥功效成分。
通過科學分析和明確臨床證據,分析清楚經典名方功效物質藥效、臨床效果,從而實現中成藥生產過程的質量均一穩定,達到與小分子等化學藥相同的現代醫學成效,從而實現與化學藥相互補充的治療成果。
新時代以來,中醫藥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超50項,中醫藥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岐黃工程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遴選培養岐黃學者149名、青年岐黃學者100名、中醫臨床優秀人才797名、中醫藥骨干人才1萬余名……一支由國醫大師、各級名中醫、中醫骨干和中醫執業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日益壯大。
中醫藥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196個國家和地區,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了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全球接受過中醫藥相關治療的人數已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據介紹,本次年會共吸引包括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全國著名科研院所、醫療單位的300余名專家出席。
“本次會議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思想融入到中醫藥傳承創新全過程,使大家受益匪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主任委員趙艷玲說,中成藥分會將繼續匯聚各方智慧力量,聚集業內頂尖學者,聚焦中成藥研究的前沿問題,整合學術資源,為中醫藥健康服務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