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5日),《四川日報》刊發文章《寫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 優化調整鄉村空間布局 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關注四川持續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續工作,其中,也關注了綿陽涪城區撤鄉并鎮后,讓群眾享受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全文如下:
寫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
優化調整鄉村空間布局 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丹
7月2日中午,位于遂寧市安居區常理鎮海龍村的凱歌飯店人聲鼎沸,來自南充、廣安的7桌游客正在就餐。借著各地深入推進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續工作的東風,以海龍村為中心,當地將周邊的兩個鎮、7個村連片開發,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園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多元業態,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2019年啟動實施的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是近年來四川部署開展的涉及最廣泛、群眾最關注、影響最深遠的重大基礎性改革之一,實現了縣域經濟版圖的整體性重塑、城鄉融合格局的系統性再造、基層治理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在優化調整鄉村空間布局,持續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續工作中,四川通過進一步優化整合資源,優化縣域生產力布局,在更大范圍內促進了產業集聚和協作,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兩項改革紅利得到進一步釋放。
串點成線連線成片 鎮村產業發展呈現新氣象
“以‘海龍凱歌’為載體,我們正加快打造集研學旅行、農事體驗、鄉村培訓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名片。”海龍村黨總支書記熊建告訴記者,2018年以前的海龍村只有一條1公里長的通村水泥路,全村沒有一個規模化產業,村集體收入很少。
變化從2019年開始。當年6月,遂寧市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啟動,借著鎮村調整的契機,海龍村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村上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聯合社,完成全村2400余畝土地整村流轉,規模化種植鮮桃、油菜等3000余畝,推動農業產業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去年,全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1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熊建說。
而在持續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續工作中,遂寧市科學布局鎮村體系,完成3個批次、21個鄉鎮級片區,22個典型村級片區規劃,海龍村聯合周邊6個行政村共同成立海龍聯村黨委,通過整合聯村資金、資產、資源,形成共富聯合體,吸納聯村內農戶以閑散資金和土地入股、參與分紅,穩步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截至2021年3月,兩項改革“前半篇”文章全面完成,全省鄉鎮行政區劃共減少1509個、減幅32.7%。改革后,鄉鎮平均面積從106平方公里增至156.7平方公里;建制村平均面積從10.7平方公里增至18.3平方公里,鎮村“多、小、密、弱”的空間形態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全省確立中心鎮700個、副中心鎮128個、中心村7392個,著力建強縣域經濟發展支點,為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民服務提質增效 群眾享受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
在推進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續工作中,圍繞改革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務不降低”的要求,結合各地中心鎮村規劃和產業布局,四川重點實施鄉村交通運輸撤并建制村暢通工程、鄉村振興產業路旅游路工程、鄉村運輸“金通工程”三大工程,路網正加速向群眾“家門口”覆蓋。
在綿陽市涪城區,撤鄉并鎮后,涪城區原關帝鎮與原豐谷鎮合并為豐谷鎮,為方便關帝片區1萬余名群眾就近辦事,豐谷鎮保留了關帝便民服務分中心和各村的代辦人員,滿足群眾醫保、就業、衛健、民政等方面的需求。對于個別不能在關帝分中心辦理的,鎮上還提供“一對一”貼心幫辦代辦服務。
正在深入推進的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續工作,把服務是否改善、群眾辦事是否方便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保留原來的便民服務中心、改設分中心或委托辦理等方式,確保便民服務質量。同時,加快完善鎮村便民服務體系,聚力提升便民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全省平均下放(委托)鄉鎮事項118項、進駐便民服務中心156項、村級代辦40余項,90%以上便民服務中心設置綜合窗口,將38項群眾常辦的服務事項聯辦,真正實現“只跑一次、辦好多件事”。
著眼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和縮小城鄉養老服務差距,四川科學合理劃分縣域內義務教育學區,推廣“小醫共體”“抱團發展”“錯位發展”等有效做法,建立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以小切口帶動大改革,不斷滿足城鄉群眾的教育就醫養老等需求。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