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加以推進。2015年,科教大省四川在全國率先推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今年來更是進一步加碼改革力度,不斷暢通成果轉化通道,讓一次次科技創新“開花結果”。今天的節目,我們先從一株苧麻講起。
記者 曾曉慧:我手上拿著的這個是一種天然的紡織原料——苧麻,它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是在西南交大楊維清教授的眼里,它卻是一個“寶貝”,它能制備活性炭電極材料,并應用于超級電容器。
在成都市龍泉驛區的一家工廠車間,一條半自動化超級電容器的封測中試生產線已經運行近兩年。這條產線把四川產的苧麻制造成苧麻炭,再生產為商用型軟包和圓柱形超級電容器。這種功率型儲能器件的容量是傳統電容器的1000倍以上,可快速存儲和釋放電能。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楊維清:應用場景很多,尤其是城市交通的這個地鐵的能量回收,然后我們這個公交車,十幾秒鐘快充,可以跑到10到20公里,這種超級電容器非常適合于城市交通,短距離頻繁啟停的特點。
時間撥回9年前,楊維清團隊開始基于苧麻炭的超級電容器產業化研究,成功摸索出一套苧麻炭制備工藝。在邁過公斤級別的制備門檻后,楊維清團隊把目標產量瞄向“噸”級別,但投入大、風險高,團隊一度面臨成果轉化窘境。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楊維清:我們覺得可以來進行轉化,是需要一個小試和中試往前走的這個步驟,那個時候我們作為教授申請國家的經費是有限的,我們要尋求一個投資方,能夠把我這個產品進行產業化。
就在楊維清的研究起步不久后,2015年,四川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西南交大打響改革的“第一槍”。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由純粹的國有改變為國家和個人共同所有,由此前的“先轉化,后獎勵”轉變為“先確權,后轉化”,科研人員不愿轉、不敢轉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楊維清:對于科技人員來講,這無疑是一個福音,科技成果能夠有一個通道進行轉化了,對于老師來講,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
乘著改革的東風,2021年1月,楊維清團隊“高比能超級電容器關鍵材料與器件制備工藝系列技術”所涉及的9項職務發明,按照學校和科研團隊3∶7的比例完成知識產權分割確權。科研團隊的知識產權以972萬元的估值作價入股四川一家科技公司,目前正在進行中試。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楊維清:我們要把產品真正用于市場,實現資金的回籠,這樣才能促使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才是真正的“最后一公里”。
楊維清團隊正走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上,而另一個試點團隊——成都中醫藥大學段俊國團隊的成果,“一種具有視神經保護作用的藥物組合物及制備方法和用途”,在試點當年2016年就轉化成功。這項專利成果評估價值2063萬元,團隊以此項專利與四家上市公司共同創建了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院長 段俊國:我們實際上已經為30多萬病人做了醫療服務,還有150萬左右的小孩子做了眼健康檔案,另外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醫院成為國家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承擔了大量的新藥開發。
幾年來,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眼科醫療和眼健康管理服務累計超過400萬人次,通過醫聯體建設帶動成渝地區26家縣市級醫療機構眼科能力提升。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成都中醫大銀海眼科醫院院長 段俊國:要減少風險,實際上還是要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專家和企業要綁在一起,職責分明,通過我們的一些激勵機制,最終能夠實現轉化成功。
眼下,改革已經邁向“深水區”。今年初,我省《關于全面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印發,進一步面向全省推廣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具體而言,就是充分賦予科研單位自主權,對職務科技成果實行臺賬管理。
四川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處處長 蔡紅:本輪改革的關鍵詞是“全面深化”,我們希望能形成更強改革綜合效應、更多終端轉化成果。
澆灌“科技之花”,結出“產業碩果”。目前,我省完成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2407項,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32家,帶動企業投資近220億元。不斷優化的創新環境,正推動更多優質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上“貨架”,持續不斷轉化為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