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田程晨 廣安觀察 吳迪 鄧林靈 文/圖
“我們只分上下游,不分川和渝。”走進川渝高竹新區,以“四川省”和“重慶市”開頭的企業招牌鱗次櫛比,四川海翊峰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袁先鋒卻如此形容企業間的關系。在這里,200多戶川渝企業不分彼此,形成了上下游協作、產供銷暢通的產業集群。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的一項重大改革任務。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共建新區,川渝高竹新區被視作這項改革的“試驗田”。近年來,按照“系統集成、重點攻堅”的思路,川渝高竹新區在跨省域運行管理、要素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多項獲得通報推廣的改革經驗,讓改革“試驗田”成了區域協同發展的“樣板間”。
打破行政壁壘
設立首個跨省域稅費服務中心
前不久,川渝南北大道三期正式通車,成為重慶中心城區首條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從川渝高竹新區四川這邊出發,開車抵達重慶主城區,只需要半個小時了。而在幾年前,由于行政區劃阻隔,這條路還是一條“斷頭路”,去一趟重慶主城區還要兩個多小時。
鳥瞰川渝高竹新區
道路不暢,只是過去梗阻的一個縮影。
“推進改革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壘,在區域內形成一體化的管理服務體制。”川渝高竹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李佳告訴記者,按照“一家親、一盤棋、一體化”理念共建的新區,嘗試破題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現在從重慶到高竹,一路暢通無阻。”袁先鋒說的路,不僅是剛剛通車的南北大道,還有企業的搬遷之路。
在去年,受川渝高竹新區各項政策吸引,四川海翊峰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從重慶空港工業園區搬遷至川渝高竹新區。“啟動搬遷當月便完成了注冊、開工,實現無縫銜接。”袁先鋒告訴記者,拿稅務登記信息確認來說,川渝高竹新區與重慶同標準、同流程,給企業迅速開工生產創造了條件。
距離四川海翊峰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幾百米處,就是川渝高竹新區稅費服務中心。該中心是全國首個落地的跨省域稅費服務中心,探索打破行政壁壘、層級界限和空間分割,打通了跨省(市)辦稅服務“最后一公里”,四川省廣安市稅務局和重慶市渝北區稅務局共派駐9名干部入駐,共同服務區域內2000多戶涉稅經營主體。
“前不久經過改造升級后,更是建成了川渝首個完全去柜臺化、去窗口化的‘問辦導’一體智慧辦稅大廳。新建大廳依托電子稅務局資料線上全域流轉,實現了‘高竹一點,辦川渝全域’。”川渝高竹新區稅費服務中心副主任周翔介紹,“2023年以來,川渝高竹新區稅費服務中心圍繞五方面23個具體合作事項,已累計辦理業務超12萬筆。”
川渝高竹新區設立后,作為獨立經濟單元,逐步實現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開發建設、運行管理“五個一體化”。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進跨省域規劃管理、土地統籌管理、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方面的改革任務,深化項目審批、市場監管、金融服務、綜合服務等領域改革,讓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企業和群眾。
市民在高竹新區政務服務大廳辦理業務
產業鏈深度融合
初步形成汽車制造配套產業集群
早在川渝高竹新區成立之前,鄰水縣就發揮毗鄰重慶的優勢,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設立川渝高竹新區后,行政壁壘逐步破除,生產要素在川渝兩地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令產業鏈深度融合成為一大趨勢。
談起入駐川渝高竹新區的原因,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小蘭道出“地理位置好”“新區政策好”“用地用工價格更低”這幾個關鍵因素。川渝高竹新區成立后,他們不僅申請到了重慶市科技局的50萬元研發經費支持,還可以通過跨省域的一體化供電系統,就低價選擇使用兩省市電力。
川渝兩省市出臺《關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區改革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總共28條,核心要義濃縮為一句話“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為企業入駐、項目落地提供全周期的保障。
“在這里配套重慶,跟在重慶配套重慶一樣。”李小蘭表示,公司生產的氮氣彈簧主要供應汽車主機廠,而來自重慶的訂單是主力,隨著川渝高竹新區的不斷發展,該公司與川渝兩地的客戶來往合作變得更加緊密。
來自國家電網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川渝高竹新區大工業電量同比增長達22.93%……電量增長的背后,是川渝高竹新區正在快速發展的產業新勢力。
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區建成區面積已拓展至6.5平方公里,累計入駐企業201戶,投產企業89戶。“初步形成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產業集群,80%的企業配套重慶,60%的生產原料購于重慶,90%的產品銷往重慶。”該負責人說。
新興產業集群也日漸成形。川渝高竹新區科技創新基地產業孵化區已經建設完成,科創服務區和綜合配套區也在加快建設。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將以科技創新基地為載體,引進落地四川省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低碳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團隊,引領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新區產業發展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