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提出,“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施人工智能一號創新工程”。今天,我省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進展,“四川造”首款人形機器人“裝配工”正式上崗,投入試生產。
記者 畢圓:現在是上午10點鐘,這里是位于綿陽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在行業首條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我們看到,兩臺人形機器人正式“上崗”(實習),正在進行物料搬運和掃碼貼簽等工作。
眼前的人形機器人是一款具備靈巧作業和大負載能力的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由自動化所公司與長虹公司聯合研制。它擁有1.7米的大體格,運動速度可達每小時6公里,最大負載30公斤。值得一提的是,它全身上下有38個自由度,執行任務更加輕松、靈活。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運動控制工程師 張嘯甫:我們看到,這款人形機器人在進行掃碼貼簽時,通過像人一樣7個自由度臂和6個自由度手,以及全身協調力控技術就能完成操作,既靈巧準確又安全穩定。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這款機器人可以通過訓練學習,適應不同規格、不同尺寸的電視機柔性生產需求。
據介紹,傳統的機械臂在工業生產中,只能執行設計好的固定動作,而人形機器人的動作更為豐富,因此,一個人形機器人就能干多個工種。而且,它還可以在一些高難度、高強度、有一定危險性的工作上替代人工,解決企業用工難的問題,還能進一步提高產能。
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展華益:我們現在的人工是“兩班倒”,一天工作16個小時,但是如果我們換成人形機器人以后,那么人形機器人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那么,我們初步預計它的產能提升可以達到30%以上,也可以滿足我們的生產節拍。
而為了加快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就在這個月,自動化所公司投資3.5億元,在綿陽市游仙區啟動建設機器人產業基地,明年將建成投產,年產值預計超20億元。此外,他們還依托四川省人形機器人創新聯合體,加大與長虹、電子科大等企業、高校院所的合作。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科技與項目管理部部長 賀思橋:(我們)以真實工業場景需求為牽引,在視覺感知交互、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人工智能技術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提升人形機器人自主作業能力,打造標桿示范案例,形成規模化應用,推動我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