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四川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7月以來,四川迎來多輪強降雨天氣過程。據預測,今年主汛期(7—8月),全省平均降水量為410—4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指出,四川是自然災害頻發之地,要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力量建設,形成長效機制,系統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雨水情監測預報是一大關鍵。近年來,四川針對雨水情監測預報短板,持續強化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系統、雨量站網以及水文站網“三道防線”建設,不斷完善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
成都都江堰水文站配備的先進水文監測設備。韋維 攝
關口前移 不斷補齊第一道防線短板
“如果再晚10分鐘,后果不敢想象。”雅安市蘆山縣蘆陽街道大同村黨總支書記張以強回想起去年汛期村里經歷的一場山洪,至今心有余悸。
去年8月6日,蘆山縣出現暴雨天氣過程。當天中午,蘆山縣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監測到周邊縣市有強對流云團生成。下午3時許,值班室預測蘆陽街道白虎鷹溝上游無人區小時雨量可達100毫米左右,并立即發布山洪預警。
蘆山縣水利測雨雷達率先建成投用。韋維 攝
“我們接到預警后,馬上組織勸離在白虎鷹溝游玩的100余名群眾,撤離后約10分鐘,溝道內河水開始暴漲,山洪沖入民房。”張以強說,這次成功避險,多虧了縣水利局的提前精準預報。
去年,水利廳在省內試點建設5部水利測雨雷達,蘆山縣水利測雨雷達率先建成投用并成功應對山洪災害,第一道防線建設“牛刀小試”。
“過去,我們預測河道漲水情況,主要依靠布設在各地的雨量站,通過降雨與匯流關系來預報河道水量。而監測河道水位變化,一般是通過建設在河道上的水文站來動態掌握。”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雨量站網和水文站網是雨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線,然而這些監測預報手段已難以滿足打贏現代防汛戰的需要。
“相比雨量站、水文站,測雨雷達監測的是空中的云層,通過數據分析可獲取降雨強度和分布情況,實現關口前移,可以提前預測降雨趨勢。”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水文建設處處長李道彬介紹,通過水利測雨雷達開展水情監測預報,洪水預見期一般可提升1—2小時。
據了解,今年四川將進一步擴大水利測雨雷達試點范圍,在大渡河流域的樂山峨邊、金口河,涼山甘洛,投資2240萬元組網建設3部測雨雷達。此外,四川正開展21部測雨雷達建設前期工作,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通過測雨雷達組網,基本覆蓋四川全部山洪災害高風險縣,不斷補齊第一道防線短板。
提檔升級后的樂山蘇稽水文站。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供圖
密切協同 力求達到最優預報效果
近日,綿陽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鹽亭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將搭載著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ADCP)的無人小艇放入河道,流水水深、斷面圖形被馬上傳回,河道旁的另一名工作人員手持筆記本電腦,輕點鼠標,便清晰地看到河水流速及流量數據。
綿陽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涪城測報中心主任吳銀龍告訴記者,作為一座新建成的水文站點,鹽亭水文站的設立得益于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2年,四川省正式實施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新建和升級一批水文監測站網,完善和鞏固第二道、第三道防線建設。
截至目前,省級水文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任務已全面完成,新建水文監測站點346處,提檔升級水文監測站點354處。“第二道防線和第三道防線進一步被織密織精,我省雨水情監測預報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三道防線”建設的持續推進,它們之間的配合也越來越密切。“‘三道防線’互相補充、相互支持、層層遞進,通過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系統拉長預見期,依靠雨量站網提高精準度,最后通過準確度最高的水文站監測進行兜底,構建起一張‘天空地’立體監測網,達到最優預報效果。”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雖然成效明顯,但四川推進“三道防線”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四川有重點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有452條。但截至目前,在396條中小河流上共設有水文站266個、水位站764個、雨量站2317個,覆蓋率僅為64。6%;全省仍有217條中小河流未布設水文測站,其中104條為有重點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
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正全力推進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站點項目,預計到今年12月底前,將再新建水文監測站點200處,提檔升級水文監測站點337處,屆時,全省現代化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將更加完善。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