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8月
水稻田間管理進入關鍵期
制種和測產水稻也進入了收獲期
綿陽的鄉間田野
稻浪滾滾 豐收在望
制種豐收
近日,位于安州區塔水鎮的水稻制種農業園區1.6萬畝制種水稻進入收獲期。
記者在園區內看到,三臺收割機各司其職,將一串串稻穗快速卷入“腹中”。收獲的同時,晾曬和儲存工作也在有序進行。為了保證制種品質,園區內采用了現代化的烘干設備,能精準把控每一粒稻谷的烘干過程。
據了解,水稻制種需要經歷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和枯熟期四個時期,當前園區內的制種水稻處于完熟期,是最佳收獲期。
該水稻制種農業園區作為國家級水稻種子生產基地,收獲的水稻種子在經過嚴格篩選和處理后,將作為優質種源供應給制種公司,再由公司銷往東莞等地。塔水鎮雙埝村副主任袁顯金告訴記者,今年安州區水稻制種現代農業園區面積達1.6萬畝,預計向市場供應良種600萬斤左右,可滿足300萬畝農田的用種需求。
塔水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譙大海表示,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科技創新、技術研發,進一步完善水稻制種產業鏈,為安州區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此外,綿陽梓潼縣3.3萬畝水稻制種目前也進入成熟季。8月15日,記者在梓潼縣黎雅鎮蘭花村看到,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奔波,一顆顆優質良種被裝入收割機中,秸稈則被全部粉碎撒落在田間。幾分鐘時間,一片水稻制種地就被收割完成然后裝車。
“我們今年一共種了300畝水稻制種,現在都是機械化收割,每天三臺收割機收割,大概兩天時間就把所有的谷子收完了。”黎雅鎮種植戶劉兵說,收割完后,水稻制種全部拉到烘干房去烘干加工再進行售賣。
機械化烘干,對減少糧食霉變發生、保障糧食安全十分重要。記者在黎雅烘干中心看到,車間內分為入料控制區、烘干區、倉儲區、精選區,全部是全自動化操作。一車車拉來的水稻制種烘干后,經過精選再稱重、打包、標記,確保顆粒歸倉、安全存儲,為各地提供了優質種子。
梓潼縣是四川省最大的水稻制種基地、全國首批水稻制種基地縣、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制種核心區位于黎雅鎮、臥龍鎮,輻射帶動宏仁鎮、金龍鎮、石牛鎮等鄉(鎮),常年制種面積超過3萬畝。今年預計產優質雜交水稻種子680萬公斤以上,可供明年700萬畝水稻生產用種。
水稻高產
今年,四川首次啟動實施“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建設行動,將提升單產水平列為全省糧食生產首要任務。
三臺縣作為全省產糧大縣,圍繞單產提升目標,在建平鎮四季村沿國道G245建設“天府糧倉·百縣千片”示范片1350畝,并以四季村中試基地為核心建設百畝超高產攻關片,組織超高產攻關專家團隊,開展優良品種和配套集成高產高效技術研究,力爭示范片水稻畝產700公斤,帶動全縣40萬畝水稻平均單產提升10公斤。
進入8月,水稻陸續開鐮,攻關片的水稻產量如何?
8月13日,綿陽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省內相關專家,對三臺縣水稻百畝超高產攻關片進行了測產驗收。在水稻百畝超高產攻關片的稻田里,只見收割機來回穿梭,金黃飽滿的谷粒從收割機倉斗源源不斷地傾瀉而出,一旁的專家和技術員忙著采樣、記錄。最終經脫粒、去雜、除水分、稱重等一系列科學嚴謹的步驟后,實際平均畝產733.7公斤,超過了預期目標產量,且一季中稻比去年全縣中稻產量平均畝產提高39.75%。
據悉,攻關片由臺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并負責種植,高產示范品種為“深兩優粵禾絲苗、潢優粵禾絲苗”。“為了達到三臺再生稻高產優質的要求,我們從良種、良肥、良法三配套這個角度,形成集成栽培技術,篩選早熟、豐產、優質、高抗品種,作為我們攻關片的品種。” 臺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農藝師曹均成說道。
該示范品種還具有較強的再生功能,在頭季稻收割后,利用蓄留的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再收一季,從而實現一茬兩收,且再生稻比頭季稻生長期少50多天,具有“省種”“省工”“省肥”等特點。
加強田管
連日來,涪城區組織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糧農水稻病蟲害防治,加強田間管理,牢牢守住“糧袋子”。
8月14日,在吳家鎮石洞河村,農技專家在田間來回穿梭,不時低頭查看稻株的生長狀況,了解存在的病蟲害問題,并面對面為糧農答疑解惑。
“農業農村基地技術專家到田間給我們進行了技術指導,尤其是病蟲害防治、水稻的包漿管理,提供了很多小妙招。”石洞河村15組種植戶董波說。
近期,水稻正處于抽穗揚花期,幼穗開始分化,是攻大穗的關鍵時期,給水稻降溫尤為關鍵。
“由于近期溫度比較高,我們建議采用灌跑馬水的形式,也就是日灌夜排,以達到降溫效果。或者采用灌深水的方式,在田間保持8~10cm的深水層,改善田間小氣候,促進水稻的結實和灌漿。”涪城區農業農村局植保技術人員畢明國介紹。
同時,農業部門提醒,水稻進入抽穗揚花期,整體抗性偏弱,要加強細條病、稻曲病和螟蟲等病蟲害的防治,最大限度降低高溫熱害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確保水稻高產穩產。
(許統 楊宸羽 柳洪濤 胡莎莎 邱雨嫕 涪江觀察記者 劉鳳君 安崢 李春梅 劉曉東 蔣成林 文/圖/視頻)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