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注入強大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指導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性和現代化普適性之間的矛盾融合。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現代化是一個所有國家和種族都需要經歷以脫離閉塞落后的必經之路。認識和把握這一規律,對于我們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即共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認為,個性的矛盾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而共性的矛盾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現代化的共性矛盾是任何一個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的加快、科技水平的提高、民眾文化素質的普及、社會制度體制的優化和改革等。這些都是現代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共同的經驗和教訓,如果無視這些共性或普遍性,或者企圖繞過某些環節,都是違背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就會犯“唯意志論”的錯誤。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對立統一的歷史發展和主導價值觀的選擇方式。歷史唯物主義所闡述的歷史必然論及主體價值觀原則,展現出人類社會的演進是一個矛盾的過程:既包含一致性又存在差異,既有確定性也有潛在的可能性,同時具有客觀性也具備主觀能動性。雖然現代化的概念源自西方,但是它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國的國情、發展階段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了中國人民能夠選擇并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自近代以來,中國人在探索發展路徑與追尋信仰的過程中曾有過困惑與迷茫。面對眾多來自外部世界的思想流派,早期站在時代前沿的知識分子們最后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決定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觀念與其人民的宇宙觀、世界觀、社會觀及道德觀有著極高的融合度,即我們常說的積極的價值取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在當代中國的展開、豐富和具體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存在和進步依賴于物質生產方式,而物質生產方式的轉變則影響著整個社會歷史的演變與發展。因此,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與其物質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價值主張,又突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諸種特殊矛盾及其辯證統一關系,是現代化在中國大地上的展開、豐富和具體化。從它的基本特征看,其豐富內容至少包括:“人口規模巨大”和“資源環境約束”的辯證統一,“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辯證統一,“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辯證統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走和平發展道路與發揚斗爭精神的辯證統一。從它的本質要求看,其主要內容至少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基本特征和要求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固有特性,它們以具體的方式、辯證的角度及歷史的過程展現出來,描繪出一幅在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新畫面。
(作者系綿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