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汽車“心臟”跨界機器人“小腦”
—— 富臨精工立足技術優勢延伸產業鏈條

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視覺綿陽資料圖片
富臨精工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90.85億元 同比增長
從發動機核心零部件起步,成立于1997年的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即將邁入而立之年。
經過近30年發展,富臨精工成長為國內汽車零部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其主要產品精密液壓零部件和電磁驅動零部件等在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2024年,這家并非“科班出身”的企業將技術基因“植入”智能機器人“小腦”,實現產業鏈延伸,成為四川省綿陽市人工智能產業鏈上的新興力量。
富臨精工展廳里,技術先進的產品比比皆是,彰顯著強大的研發能力;生產線上,先進智能化數控裝備高效運轉,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法寶。應變于新,是富臨精工既能踩準“風口”又能在行業變遷中勇立潮頭的秘訣。
創新突破
回溯過往,富臨精工也曾走過模仿、突破、再模仿、再突破的“老路子”。“2000年,公司研發中心成立,那些曾經因為技術問題被‘卡脖子’的難關必須跨過去。3年后,公司已形成年產500萬支挺柱能力,搖臂、張緊器項目實現立項開發。”富臨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說。
王軍從車間技術員干起,一路見證了企業發展。他告訴記者,“從一家小企業逐步發展成為擁有4000多名員工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文化很關鍵,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拼搏奮斗、追求卓越’”。
在富臨精工的生產車間里,既能看到昂揚拼搏的“快”節奏,也能感受到追求極致細節的“慢”姿態。
作為富臨精工旗下聚焦汽車熱管理系統生產及機電一體化的子公司,“忙碌”是四川芯智熱控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常態。“訂單源源不斷,生產線一直開足馬力運轉。”該公司總經理助理兼項目總監吳歡說,今年前8個月,公司實現產值4.5億元,同比增長23%。
秦袁紅和團隊在減速器車間從事返修工作,一個返修區覆蓋9個產品,每個產品需要拆解60余個零部件。作為熟練工,他每天要完成50臺減速器的返修工作。“一個月過手的零件接近7萬個,精細化操作必須放在首位。”秦袁紅說。
正是得益于拼搏奮斗、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逐漸形成。
“這些年,公司培養了很多人才,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人愿意留下來,與公司共同發展進步。”王軍告訴記者,“公司愿意把年輕人往上‘推’。在晉升通道方面,打破‘論資排輩’,對表現突出的年輕員工開放管理層競聘。公司經營班子成員一共5人,其中一位30多歲,管理的產業資產規模約13億元。”
一頭連著科研,一頭連著市場,富臨精工多年來不斷完善產品體系和優化產業布局,在智能熱管理系統、智能懸架系統等多個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達90.85億元,同比增長54.43%。
智造求變
精密制造優勢是富臨精工加快布局汽車發動機零部件細分領域、完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的關鍵。公司計劃于2024年至2026年在相關領域投入11.96億元,聚焦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從設備、技術、工藝等方面實現降本增效,更好地滿足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需求。
“為應對市場沖擊,有的企業可能會通過產品降價等手段獲取短期訂單渡過難關,但我們注重在有序的市場競爭中謀求發展,通過工藝創新、技術改造進一步節約成本。”王軍說。
減速器是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關鍵零部件。在生產車間的傳送帶上,智能機械臂精準抓取零部件并完成組裝,再將產品送到模擬程序進行測試。“今年初,減速器車間新改造運行了3條生產線,生產效率和產能均提升了25%左右,目前月均產能約6萬套。”富臨精工減速器生產車間生產主管任志鵬介紹。
早在2008年,富臨精工就開始嘗試生產車間自動化管理。2015年,公司啟動“智改數轉”工作,經過10年積累,已建起統一的數據標準。近年來,公司每年可節約制造及運營成本約2000萬元,產品不良率降至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在富臨精工可變氣門正時系統(VVT)產品裝備車間,同樣能見到滿負荷運轉的自動化生產線。2022年,該產品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VVT產品是新能源混合動力汽車及燃油汽車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2006年,公司突破了相關技術,并在2009年實現量產。”富臨精工VVT生產線經理王川告訴記者,產品響應速度、控制精度等環節的仿真評估離不開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和持續的技術研發,在現有產品基礎上,公司又成功研發了E-VVT(電動VVT),該款產品能有效降低發動機碳排放量。
批量創新成果涌現,是公司發展闊步向前的希望。為進一步推動技術進步,富臨精工近年來還在產品前沿技術突破、重大專項技術攻關等領域加大和西南交大、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截至今年9月,公司在汽車零部件業務領域取得授權專利334項、軟件著作權23項,建立企業標準600余項。
延鏈補鏈
具身機器人電關節產業相關項目是富臨精工與高校院所合作研發的內容之一,也是公司延長產業鏈的“關鍵一躍”。
近年來,綿陽大力推進重點產業建圈強鏈。作為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承載地,綿陽將機器人產業明確為全市七大產業新賽道之一,持續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強鏈補鏈。
王軍說,機器人集成電關節產業是公司現有技術自然延伸的結果。機器人智能電關節類似人體的關節,直接影響機器人的運動精度和相應速度,其中減速器、電機等傳動部件的底層設計結構和汽車零部件有很多相通之處。汽車減速器的“微米級加工精度”技術,可直接用于機器人減速器生產,僅需調整適配機器人的輕量化需求,這為跨界研發節省了約40%的技術攻關時間。
富臨精工組建起機器人智能電關節研發實驗室,擁有70余人的研發團隊。“柔輪作為機器人諧波關節的核心零部件,是一個厚度僅0.2毫米至0.5毫米的薄壁部件,這個部件的性能決定著諧波關節能否通過精度、扭矩、疲勞壽命等32道測試關卡。去年,我們攻克了相關技術壁壘,實現柔輪從自主設計到加工制造全鏈條突破。在此之前,國內能生產這個部件的企業屈指可數。”富臨精工機器人智能電關節產品經理唐昌源介紹。
跨界的路很長,行穩致遠離不開企業堅持創新驅動,也與綿陽市近年來的產業生態構建密切相關。以打造標桿示范場景為牽引,綿陽發布9批次76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清單,促成警用機器狗、機器人文明勸導員等50余個場景落地投用。在聚焦關鍵技術突破與場景開放的同時,綿陽還持續強化政策與資金支持。
富臨精工所在的涪城區通過積極解讀宣傳國家、四川省關于“智改數轉”等扶持政策,指導企業獲取專項補貼基金,并全程跟進項目建設,保障生產要素,使項目按計劃推進。
“我們現在每年采購金額大約30億元,不少供應商和我們一起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其中綿陽本土供應商占比大約30%。”王軍說,富臨精工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磁吸力”會越來越強,因為企業在發展,綿陽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也在持續增加。(經濟日報記者 劉暢)
(原載2025年11月11日《經濟日報》)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