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收小麥
今年游仙區小麥預計產量5.78萬噸,與去年相比,預計增長9.6%。
全區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79%。
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從耕地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務,解決小農戶生產難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標準化水稻精準育秧科技含量十足,育出的秧苗壯實,抗逆性強,可減少病蟲害發生,更利于機械化插秧。
五月,立夏已至,農事進入全年關鍵期。
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17《田野歡歌》欄目走進游仙區,以“夏至游仙農潮活動”為主題,在中華古桑園、高山麥田、傳統村落等充滿地域特色的地方,深入展示了游仙區農業發展、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成果。
微風拂過,揚起金色麥浪,游仙16萬畝麥田迎來豐收;緊接著,耕田灌水、育苗插秧,村民們又馬不停蹄“趕茬口”種下玉米、水稻,火速開啟新一季耕作……
在游仙的田間地頭,從南到北,處處呈現出一幅幅搶收搶種、科技賦能的繁忙畫卷,農民、農技人員與農機設備共同奏響春耕夏管交響曲。
□游仙融媒記者 周鈺 文/圖
倉廩豐實 五谷飄香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農時不宜遲。
自5月中旬以來,游仙16萬畝小麥開始大面積搶收,一臺臺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在廣袤的麥田間,機器轟隆作響,助力顆粒歸倉。
近日,在游仙區仙鶴鎮金柏村帽兒山,全國種糧大戶唐以全正忙著指揮3臺收割機搶收1800畝小麥。
“你看,小麥長得多好,個個顆粒飽滿。”唐以全雙手捧起新收的麥粒,臉上洋溢著笑容,“全都是琥珀色!這說明它們很健康,沒有生病。從目前收割情況來看,預計畝產在400余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
從事農業生產已有50多年的唐以全,農業機械化成為他種糧的最大“幫手”,國家對糧食的重視,也更加堅定了他種糧的信心。“現在和以前比起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機械化。現在國產機械吞吐量大、動力足,適合我們丘陵地區。我們今天用了3臺收割機,之后我們還會陸續增加機械,估計最高峰一天有10臺收割機下地,計劃10天內完成收割。”唐以全向記者分享道。
小麥穩產對實現全年糧食豐收、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義。游仙區作為產糧大縣,今年全區小麥種植面積達16萬畝,各地從選品種、防蟲害,到促搶收、抓減損,多措并舉做好春耕備耕和夏糧生產各項工作,立足于“早”,牢牢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
記者獲悉,今年游仙區小麥預計產量5.78萬噸,與去年相比,預計增長9.6%。這份豐收背后,是農業科技賦能的成果。
今年以來,游仙區積極響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科技為強勁引擎,多管齊下助力糧油單產提升。通過提升裝備水平,引入帶有北斗導航和精量播種功能的播種機,大幅提高出苗率與群體整齊度;利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減少農藥用量,降低成本與環境污染。此外,游仙區還構建農機操作培訓網絡,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從耕地到收割的一站式服務,解決小農戶生產難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截至目前,全區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79%。
鄉村產業 助農增收
而在游仙區魏城鎮綿陽鳴棲生態園,近百畝土豆迎來豐收,村民正搶抓好天氣采收土豆,呈現一派增收致富的美好“豐”景。
近日,記者在綿陽鳴棲生態園土豆種植地里看到,綠油油的土豆田映入眼簾,村民正在收挖土豆,一個個外觀飽滿、個頭勻稱的土豆不斷從地里翻滾出來,隨后,村民們分工協作,分揀、裝袋、運送,忙碌而有序。
“今年我們種了近100畝土豆,平均畝產在3500公斤左右,畝產經濟價值可以達到12000元以上。同時也帶動周邊群眾務工,最忙的時候每天用工100人左右。”綿陽市順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友成說道。
據了解,近年來,該農場采用科學種植和高效田管,有效提高土豆的產量和品質,還通過“土地輪作”模式,土豆收完之后接茬種菜或者玉米,有效提高土地效益,實現一田多收,切實提穩了“菜籃子”,鼓起了“錢袋子”。
“我們的土豆因為采取晚播種早出芽的手段,受氣候影響比較小,所以今年的土豆苗和土豆種幾乎沒有受損,可以保證產量及產值。而且我們土豆品質好,很多收購商慕名而來,上門收購。”賈友成告訴記者。
一臉“土”樣兒的“金豆”,個個形態飽滿,預示著今年的豐收,也成為引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好產業。“今天在這挖土豆,一百塊錢一天,活也比較輕松,一個月能掙兩千多塊,一年掙兩三萬塊錢,我覺得非常不錯。”村民王延友高興不已。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新品種引進,在好的品種、好的品質上下功夫,增加群眾收入。同時,積極做好技術指導,全面提升種植水平,為老百姓增收、助農做好服務。”賈友成表示。
機械育秧 筑牢根基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隨著氣溫回升,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關鍵時期。近日,游仙各地搶抓農時,緊抓春耕備耕,開展水稻育秧工作,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在魏城鎮農事一體化服務中心,全自動育苗生產線正開足馬力,工人將特制基質與精選稻種投入智能設備,裝土、播種、澆水、覆土一氣呵成,每盤秧種不到10秒即可完成“流水線作業”。
隨后,完成的秧盤被轉移至暗化室,經過48小時暗室的恒溫恒濕培育,秧苗快速進入立針期,當幼苗生長至1厘米標準高度時,就可以移出暗室在常溫下煉苗,可將育秧周期縮短10天。
“過去人工撒種每小時播種不到200盤,現在一條流水線每天能完成12500盤育秧,且每畝機械化育秧成本低于200元。”該中心生產線主任葉華映告訴記者,“我們去年服務了全區幾十個村,供應秧苗超15萬盤,今年訂單更是翻了一倍,還有很多外地農戶的訂單。”
據介紹,今年該中心已完成12萬盤育苗,現在正在進行培育的是第二批次,總共預計培育四批次,可保障全區農戶的早稻插秧需求。
標準化育秧過程中“含科量”十足,暗化室內的自動控溫和噴灌系統,保障了秧苗生長所需的溫度和濕度,育出的秧苗壯實,抗逆性強,可減少病蟲害發生,更利于機械化插秧。
“土壤pH值4.9,處于4.5至5.5之間的正常范圍,如果過高或過低就要進行人為干預……”在魏城鎮農事一體化服務中心的培育田里,10余名村民正忙著將已經發芽的秧盤轉移到田間進一步培育。育秧田里一排排噴頭連接著水肥一體機,一鍵即可啟動澆水作業。
“秧盤下田后,需要在傍晚時分隔天巡田,觀察秧苗是否吐水,這個過程可以預防排查立枯病、綿腐病、惡苗病等,通過全流程智能化體系育出的秧苗能將病害發生率控制在0.5%以下。”該中心技術總監楊虎向記者介紹,近幾年,育秧中心的標準化育秧模式發芽率穩定在95%以上,后續通過科學管護,20天左右就能為農戶提供優質秧苗,插秧機直接下田,效率比傳統方式高幾倍。
與傳統育秧相比,標準化水稻精準育秧具有育秧均勻、節省成本、高產穩產等優勢,是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首要環節,在節省勞動力的同時,秧苗品質也得到保證,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近年來,游仙區育秧從“靠經驗”到“循標準”,從“散育秧”到“集中供”,完成了從人工到機械化的華麗轉身。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生產為驅動,用扎實的機械化服務為游仙糧食安全增動力、添底氣。
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游仙將凝聚磅礴力量、激蕩發展豪情,著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質量鄉村振興示范地,在千里沃野凝聚豐收熱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