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御營壩御林街口袋公園里,孩子們在地面電子互動屏上追逐嬉戲;躍進路長虹五區小區的樓道中,平層入戶電梯的燈光為居民歸家之路增添溫暖。
如今的綿陽,正以“一老一小”為切入點,加速推進城市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的適老化、適兒化改造。
從口袋公園的兒童友好設施到老年人便利化出行的無障礙設計,從社區智慧服務系統的巧妙設計到城市綠道網絡的品質升級,一系列改造提升不僅為不同年齡段居民創造了共享的城市生活空間,更通過細節處的用心,讓城市發展成果轉化為可感知的幸福溫度,彰顯著從城市建設到治理的人文關懷。
“蹲下來”的兒童樂園:
讓童年與自然對話
飛云大道弘光路口,一座嶄新的口袋公園,正在加快呈現。這里緊鄰小區幼兒園,周邊新建小區密布,年輕人眾多。4千余平米的迷你公園,雖體量不大,但在適兒化改造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設計建設過程倡導真正‘蹲下來’,用‘1米高度’的兒童視角審視每個細節。”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該項目設計師詹家偉介紹了這處口袋公園的與眾不同——
?入口處,一座獨角獸造型的卡通門頭如童話城堡般佇立,吸引著孩子們踏入這片“自然課堂”。
?兒童活動區的積木拼搭式器械貼合學齡前兒童身高,條石長椅環繞四周,方便家長邊休憩邊看護。
?園內迷你花園四季輪換植物品種,成為孩子們認知生命的“活教材”。
“以前接孩子只能坐在路邊,現在能一起觀察植物開花結果,太用心了。”家長李女士笑著指向前方,南側彩繪地面即將鋪展,童車停放區也正在施工。
山地電梯連起幸福歸途:
銀發族的“一鍵到家”
游仙區五八社區是我市唯一一個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社區,常住人口2000余人,老齡化比例超過25%。
考慮到小區居住區分布在山上,當地住建部門因地制宜打造山地社區垂直電梯,居民告別“登山族”,幸福回家路“一鍵觸達”。
“以前出門要繞一大圈,上下山像登山比賽,現在按下按鈕,三分鐘直達家門。”社區居民王大爺說。
針對社區老齡化程度高、居民文化水平高的特點,這里還打造“智慧58”平臺,集成物業管理、辦事投票、意見建議等多項掌上服務,老年居民可通過線上課程學習各類知識。
平層入戶“家的延伸”:
電梯加裝重塑生活空間
建于1992年的躍進路長虹五區小區,共有34幢多層住宅,退休職工占比大,其中70歲以上373人。如今,小區里更多的居民正迎來“爬樓時代”的終結。
目前整個小區已有46部電梯投用,一部部電梯廊橋如銀色橋梁連接著樓棟,不少還是平層入戶設計,讓業主出電梯即抵家門。
“門口能放快遞,廊燈晚上亮得像白天。”退休教師張阿姨展示著連接廊上的燈,隔壁的便民養老餐廳飄來飯菜香,銀發族們圍坐在長桌旁,笑談著新生活的便利。
當視線從小區轉向街區,適老化與適兒化改造已悄然覆蓋更多公共空間。
御營壩老街不足300米的御營東街口西河壩巷,兩處新建街頭游園成了居民的“第三空間”。防滑地磚鋪就的健身區,階梯扶手與石桌椅錯落分布,居民劉福發經常坐在這里與老友們聊天。“以前下雨天都不敢來,現在連臺階縫都填平了。”不遠處的御林街游園,地燈點亮夜色,趣味電子屏吸引著孩童打卡。老城區的煙火氣里,適老適兒的細節改造讓歲月有了更溫柔的質感。
統籌“一盤棋”:
更新城市一老一小設施藍圖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新改造和項目設計中,我市‘一盤棋’統籌推動無障礙設施建設與適老化、適兒化改造。”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到2027年,新建的平政人行天橋、機場東路口人行天橋將配置6部無障礙電梯;
?新改建的北部生態公園等8個城市公園、翠庭廊等13個口袋公園以及59.5公里城市綠道,將配套更健全的健身器材、游樂設施和空間。
?園林部門正在醞釀公園綠地方面的適老適兒化建設指引。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合理增設老人兒童活動空間,支持加裝電梯“能加則加、愿加快加”,計劃既有住宅增設電梯1000部,從“夕陽”到“朝陽”:城市溫暖每一程,幸福腳步進萬家。
(涪江觀察記者 蘭建春 唐韜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