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倫濤
千余年前,上蒼將一輪明月賜予一位俊骨高朗的年輕人。他把明月懸于心間,以生命與靈魂悉心守護,從涪江之畔行至長江下游。從此,月的陰晴圓缺,傳唱著他的浪漫詩情、豪放執著,亦訴說著他的孤寂凄清。
挾帶盛唐氣象,飽含中國氣魄,彰顯民族氣度,李白朝我們走來。他穿越歷史塵埃,跨過歲月坎坷,抖落傳統重負,愈發神采奕奕、目光炯炯、風流昭昭。
江油,作為李白故鄉,“磨針溪”留存著他求知的眸光;“大匡山”印刻著他求學的足跡;“隴西院”承載著他的兄妹情誼;“竇圌山”見證過他揮毫作詩的身影。
李白大約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60余載人生歲月,自始至終都鋪就著幻想與浪漫交織的瑰麗與瀟灑。
李白天資聰穎,心雄萬夫。他自幼好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李白《贈張相鎬》)。步入中年,他不僅“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崔宗之《贈李十二白》),更被贊“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李白《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憑借才名,在賀知章舉薦下,42歲的李白得玄宗召見,授予翰林待詔之職。
“翰林待詔”雖名號雅致,實則不過是“入侍瑤池宴,出陪玉輦行”的“幫閑文人”,無緣參與政務。后因得罪高力士等人,他被玄宗“賜金放還”,踏上歸隱之路。
李白生性不羈,熱衷游歷。為實現人生抱負,他將大量時間與精力投入漫游之中。24歲時,他仗劍出川,寫下“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無論走到何處,他總是劍眉星目、氣宇軒昂,一葉扁舟相伴,一路嘯歌而行,盡顯遺世獨立的灑脫。祖國壯麗山河與悠久人文,為他的創作注入豐沛靈感,使其詩歌更顯縱情豪放、恣肆飄逸。
李白曠達從容,自信非凡。他融合莊周的達觀、屈原的美政理想與魏晉風骨,將生命淬煉成激越奮進、不甘屈服的文化符號。面對人生失意,他高呼“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這些鏗鏘之語如黃鐘大呂,響徹天地,為天寶年間增添了一抹璀璨亮色。無論得意或失意,他始終昂首挺胸,不失風骨。
讀懂李白的率真,需懷一顆包容之心。世事變幻無常,有人過于世故,常曲解事物本真。而李白內心純粹,始終保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李白《長干行》)的天真。想入仕,他直言“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李白《南陵別兒童》);遭權貴折辱,便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這般毫無保留的坦率,恰似三伏天孩童赤身躍入水中,純粹而暢快。
李白廣結好友,俠肝義膽。他性格豪爽、心性豁達,這份開闊既純粹又可愛。歷經世事滄桑,他只求自由灑脫。心無掛礙,身形便輕盈如青鳥,目之所及皆是美好。他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貴,為人坦蕩如高山,“橫看成嶺側成峰”;澄澈如湖水,“天光云影共徘徊”;豪邁如江河,“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的交友圈極為廣泛,文人墨客、酒徒歌伎、平民百姓皆為好友。與杜甫、汪倫、孟浩然、王昌齡等人的情誼,更是傳為佳話。在揚州,他為救濟落魄之人,“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友人客死途中,他“雪泣持刀,躬申洗血,裹骨徒步,寢興攜持,行數千里歸之故土”;送別摯友時,他寫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真摯之情躍然紙上。
飲酒與賞月,是李白一生兩大摯愛。他飲酒癲狂,正如白居易所言“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月是他詩歌中最鮮明的意象,而酒與月更構成其詩作的靈魂與主旋律。古老皎潔、縹緲凄美的月光,伴隨他走過漫漫人生。他以酒消愁,借月抒懷,編織出無數瑰麗詩篇。李白一生創作近萬首詩,留存至今的有1160首,其中400多首寫到月,對月的稱謂多達500種。
縱觀李白一生,他仗劍離鄉、遠游四方;三入長安、心系朝堂;北赴幽州、渴望建功;請纓從軍、壯志未改;即便流放夜郎歸來、抱病于當涂,仍心懷家國。
李白以其天真純粹的赤子之心、如長江黃河般奔涌的詩歌才情,留給后世無數未解之謎:宗教信仰、人生行蹤、交游事跡、婚姻家庭……品讀他的詩歌,無需過度解讀,以免破壞其外在的韻律美與內在的意境美。這些詩作不僅展現了他超凡的才華與個性,更袒露了他的內心世界。詩中流露出的孤獨、焦慮,以及對生命的深刻思考,賦予作品厚重的感染力,將詩歌的創新與藝術境界推向巔峰。縱觀古今詩人,誰能如李白這般神奇迷人?
如今,李白的精神品質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追夢者逆境前行、志存高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駛過風云變幻的朝代,駛入如今的太平盛世。乘著風馳電掣的高鐵穿越蜀道,走進江油青蓮詩歌小鎮。或許,今日游人腳下的土地,正重疊著千年前李白留下的足跡。